快学网 > 古诗词 > 古文典籍 > 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

佛说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

 作者:摄摩腾、竺法兰  更新日期:2011-04-07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下面讲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这个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而且十分重要。大家对这个都有非常的体会才出家的,对这个没有体会的话,他不会出家的。所以说,看破的关键还是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下面讲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这个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而且十分重要。大家对这个都有非常的体会才出家的,对这个没有体会的话,他不会出家的。所以说,看破的关键还是在这个上面。“财色招苦”,我们已经受到苦了,所以才知道出离的,但是对苦的根源和财色的害处还不是很明了,我们今天再具体的讲一讲。

【释】这是第二十二章,指示我们要明白财、色这两个字,它的滋味少,可是伤害却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识,贪著这个甜味。“佛言,财色于人”:佛说,这世间一个财、一个色,这两种把很多修行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色,就贪色。你贪财好色,道业是绝对不会成就的。

这人贪财,现在就没法说,因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是崇拜金钱主义,人活着都没有缝(出路)。昨天还跟几个人谈到这个问题,有个居士就说:“现在这人哪,精神都不正常,很多年轻的都要‘出马’看病,精神恍惚。过去都是岁数大的才去当巫医神汉的,怎么现在连年轻的精神也是这样。”我说:“你不能怪他,怪谁呢?怪现在没有这种德的教育。”(编者注:出马,指某些人利用迷信欺骗人,进行所谓的“鬼神附体”,为人看病,即民间所说的巫医神汉这一类的。)

现在的这种教育就是个财,有钱的就有了一切,没钱的什么都没有了。谁在讲理呢?就是财在讲理,有钱就有理,没钱就没有理。而且人堕落到这个苦里了,很多的人,特别是性格软弱、心地善良的人,他又不能与别人去争夺钱财,而且能力也有限度,所以他在这里就苦恼,他现在还不明白“财色招苦”的问题。

你看看现在的人,有时候父子的关系、母女的关系都得拿钱财来衡量,人和人的关系是看在钱财上,什么朋友、道友……都不存在,只看钱财。社会上也是,你有钱你就生存,没钱你就没法生存。一切都是财,离开了财,夫妻俩第二天就要分手,那个跟那个走,这个跟这个走,儿女就扔下了。父和子的关系也是财,有钱呢,就跟你叫父亲;没钱呢,跟有钱的叫父亲。他把钱叫父亲,你没钱,你就不是父亲。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上美国留学,然后定居。他母亲和父亲听说他结婚了,去看他,可能带了好几万去美国。住了七八天,他就问他母亲:“你什么时候回去?”他母亲当时就急眼了,她说:“我养你这么大,好不容易上这来了,才呆了七八天,你就开始撵我回去了。”不管你怎么说,他也不理她。就是吃饭在一起吃,吃完连话也不跟你说,扭头就走了。把她气得这个伤心,没办法。

后来她母亲说:“你还我钱,我把你从小养到这么大,你把钱都给我找回来,又上大学,又上美国……”从小养到大,你说得花多少钱?气了一大顿,好不容易把他说了。说了也不行,最后俩人生气,全回来了。就是说,现在的社会就是认钱、认色,娶了妻子有了色,父母那个钱财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他对父母就产生了这种厌离心。

所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为钱色所困,没有道德,不知道钱是害人的,而且认为钱就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他就把钱看成生命一样,没有钱就等于没有生命,所以这样的人就苦恼,在没有前途、没有道德的情况下,他的精神肯定要错乱的。

人活着就像在一个没有缝的铁锅里,处在黑暗里,钻不出去,多少人被这所困。你若说做坏事,他心地善良,不能去做,他也不能抢银行啊,是不是?银行不能抢,若被关起来,就死了。又不能去骗人,去骗人吧,一个是没有那本领,另外,自己心里也不愿去做。再说,只要是你想骗别人,别人早就想骗你呢,是不是?他也不存在骗人的本钱。女人除非给人做“小姐”或做一些不应该的事情,痛苦万分,她又不甘心。

从小就已经看到自己没有什么前途了,关键是他这种追求金钱的思想一旦起来的时候,人就没有缝,你说得怎么天花乱坠,对他来讲都是在热锅上煎熬,最后人就变成精神不正常,没有解脱之力。所以说,现在年轻人精神分裂的特别多。主要是心里没有道德,没有解脱之路。

我说,他们如果能到咱这寺院来,心里就能开一点缝。咱这个僧团为什么没有进入深山去修行?为什么在这?就想给世间留一点缝出来,没有别的意思,让大家从痛苦中能喘口气,从那能出来,别死在那里。咱们不要钱、不摸钱,一切都不要,都舍去,就是给世间留这么一点缝隙。所以佛教能拯救这个,这是我们的责任。

别看我们人少,说:“人不多呀,我们也没有啥修行呀!”实际上我们以身示法,就能给众生带来清凉。这是很殊胜的任务和职责,所以我们大家要很珍惜这个因缘,一定要在这上给众生做一个清凉的使者,能扇一扇清凉风,让他们在烈火之中有一点暂息的机会,解脱的机会。要不是这样,人就完了,别说成佛道了,就算人活着也很难。

现在世界上都是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财。你看发展导弹,目的都是为了钱财。美国打仗就是为了发财,打完一次仗它发一次财,就是为了钱财。那对方对抗也是为了保护钱财。人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难过财色这两关,所以说“财色招苦”,苦不堪言哪!

这个体会大家都比较深,也看到了人世的冷暖。有钱就是朋友,没钱就不是朋友了,什么也不是。亲属,什么亲属关系?什么都不是。本来还有一点善良心,全被财色给灭掉了,把很多修道人都给害了。为什么把很多修道人给害了?出家,他也不是为了断绝财色而出家的,有时候是为了从另一角度得到满足。本来是好心出家,有的就不知道修道得先断财色,又是发单费又是攒钱,攒来攒去,道没修成,命早就丧尽。他以为在修道呢,自己其实被骗了。

过去我遇到一个师兄,他平时还真能吃苦,你给他吃什么他都吃,挺吃苦的,年龄也比我大。那回我碰着他,他就告诉我,那是他出家以后,他说:“我现在家里卖房子,卖了三万,我都攒上了。每年的单费,乱七八糟的进项又能攒个一万来块钱,这几年下来估计又能攒几万。我老的时候也就回家自己修了,找个小房。”

实际上,所谓回家修,就是找个小房自己修。“我这一生,因为有钱,我就能过去了。”打算得挺好,先攒钱后修道。还上咱寺院来过,后来不长时间,我就听说他死了。这个钱财哪去了?就不知道了。人没了,钱财虽存已成他人之物了。所以财色害人就这么快,这才几年的工夫?也就是四五年的工夫,完了!

想攒钱修道,你永远也修不成道。那个道,就是要去财才能修道的,你要是攒财就招苦。那苦,苦大劲就死了,最后就灭尽了。这个人还没多大贪心呢,他寻思攒个几万就行,攒个几万后,他也不想干别的,就想弄个小房自己去修,命同样就没了。很多修道人就为了这个财,结果就被财害了,被害的人太多太多。佛教的名声之所以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这个财把人害了。

前几天,派出所的所长,原先在咱们这里呆过,经常上咱寺院来。到咱这来惯了以后,再到别的寺院去看,他就生气,他说:“这怎么都搞收钱、记账?这太不清净了,佛教哪能搞这样的事?这不是和世间人做生意一样吗?”所以世间人都讥嫌,世间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何况我们修道人本身?你拿钱,你去跟居士——哎!就别说了,这个口都不知道怎么张。那个手怎么能伸出来?手宁可被剁掉了也别去摸这个钱。我们应该永远不摸钱,这个财确实害人。

这个财包括钱,也包括我们的很多物质。我们穿衣戴帽也是这样,穿衣服要穿破的、要穿坏的,有坏的不穿好的,都得加小心。就一点儿财,一个鞋垫,你贪恋了,将来都是一种贪的漏。所以过去修道都是百一物,没有成双的。为什么?不给自己创造多储的因缘,一点都不创造,都让它们单个的。但我们的根基还差一些,所以给大家预备两套衣服,互相换一换。如果只有一套衣服,大家有的时候做不到。

(编者注:百一物,一种方法,“百”是个不固定的数目词,指一个僧人所必须的日常生活用品,都以“一”为限,不储备多余的用品。如一个水杯,一根针,一件衣服等。这是一种增上胜法,但并不强制受持,由个人决定发心受持。如果没有受持,有的东西可以储备两件备用,例如储备两套衣服,一套平日穿着,另一套换洗时用,其它的用品以此类推。但如果发心受持以后,则每件个人用品必以一为准,多储备则为违犯。此处的物品都指个人所拥有的用品,不指常住物,以上只是略解,受持百一物有非常详细的作法,请自行参考有关资料。)

我们应该明白这个“财色招苦”,特别是色,那就更厉害了。但世间人离不开,那本来就是一个火坑,那是地狱坑。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有色的地方就是地狱,这个东西是最不净最不净的东西,但是世间人放不下,所以道业是绝对不会成的,放不下是决不会成的。

【释】“财色于人,人之不舍”:人人都舍不了这个财和色,好像什么呢?这里举出一个譬喻,就“譬如刀刃有蜜”,刀刃上有那么一点点的蜜糖。“不足一餐之美”:分量不够吃一餐饱的美味。“小儿舐之”:看见刀刃上有糖,也不管它有割舌的危险,就用舌去舔它。这就说无知的人贪财色,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蜜似的。“则有割舌之患”:就有把舌头割断的危险。所以我们对于财色,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什么是小儿?就是无知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叫小儿。刀刃有蜜,你一舔它,那舌头当然就得被割掉了,为一点儿小蜜就把自己舌头割掉了。那个蜜也不是真正的蜜,是世间痛苦中出现的那么一点暂时的、一种能够让你缓解一下的东西。它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就是财色,好像是得到了,好像有个五欲之乐,实际上后面的危险是最大的,后面放着一把利刃,你只要是贪著,舌头就掉,身受大苦。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贪财色的。

看看道宣祖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出《净心诫观法·诫观序宗法第二》)

【诫】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诤。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熏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今见解法人等,仍贪财色,长养结使。与诸漏相应,恶业系缚,坠三恶道。经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出家人因为贪财色,你就不是道人,又不是白衣。

【诫】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戏论诤讼,递相谤嫉,三毒转强,烦恼增长,沉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不可口言而得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瘥。披戒定铠,摧心魔贼。

“多求利故,专习唇吻,庄补华绮”:就穿着好的衣服,非常华丽,贪著这些衣服。

“戏论”,专说那些笑话、一些无边的事情。“诤讼”,互相争斗,要不就告状、打官司。“递相谤嫉”,互相诽谤。“三毒转强”,三毒越来越重,贪嗔痴越来越重。“烦恼增长,沉沦苦海,知而故犯,无解脱时,”所以说知而故犯,没有解脱时。

“千佛出世,不见不闻。以是因缘,地狱罪毕,受恶龙身。为盗佛衣食,破戒嗔垢,所得恶果。”犯盗,盗佛衣食。

“如《盲龙经》说:即知解义,不救业苦。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就是像《盲龙经》说的,受恶龙身,最后得恶苦,还得下地狱。是先下地狱,再受恶龙身,因为是盗佛衣食。穿佛的袈裟,你不好好修行,还贪恋这个钱财、财色,最后肯定下地狱。有的人打着佛的招牌搞一些经忏、敛取钱财、骗人……最后的结果不用说,肯定下地狱,下完地狱受恶龙身。我们知道解义,应该“即知解义”。

“汝宜依诫如说修行。随病对治随分解脱。”你只要对治一分,你就解脱一分。在你对治毛病的时候,你只要能对治的时候,就是解脱的时候。什么是解脱?你只要是能把这个问题克服了,马上就解脱。解脱,不是说你对治了以后另外再有个解脱,在对治的同时,解脱就在其中。

“不可口言而得清净”,那个解脱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不是说说就能得到清净。“三毒五结,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轻即自瘥。”先治重的,轻的自己慢慢就对治了。

“披戒定铠”,就是以戒律和定为铠。铠就是古人穿的那个盔甲,有防御能力,别人砍不进去,打不动你,不能伤你生命。我们以什么为铠呢?就得以戒律和定为铠。“摧心魔贼”,用这个戒定铠,摧心魔贼,这个都是心魔所起来的。

【诫】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道俗二流,为于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能免者稀。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

“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这苦因果是财色为本,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这句话挺好,大家应该记下来,随时要提醒自己。如果你贪了财色,好像是起了一种欢乐,但是你终得知道是苦因果,将来受苦无穷无尽。实际上,你只要得到财的时候,你那个乐已经失去了。你接受那个五欲之乐,实际上是一种苦,因为你不太清楚,烦恼已经起来了,你不知道。所以这个是很危险的,它非常微细。

过去我在本溪茅蓬的时候,有个比丘尼去依止,结夏安居时,她要依止。临走之前就要供养钱,拿一把钱就来供养。起先我看她还挺像个修道人样,看到出家人都挺清净的。她这一供养钱的时候,当时就起了一种特别的反感,觉得这人特别不清净。手里拿的不是钱,什么东西?比屎尿还埋汰的那个东西,就举着那个东西,当时就给我……当时就是没好意思把她撵出去,我比划了一下,因为止语,不收钱。她说:“我这是给居士的。”我比划说:居士也不要。她就放炕上了,我就比划:你赶紧给拿走!因为她当时在场,我不好意思拿水去涮那个炕,我觉得炕都让她弄埋汰了。

本来心情还行,还有点自在,后来这心情被弄得特别烦恼。这一打坐,坐也坐不住了,这脑袋就开始疼,就恶心,就要吐,从来没有过的事。我说:没有过这病啊,什么时候也没有过这病。就光要吐、头疼,整整一宿。到第二天,我说:坏了,这修道出魔障了,这个东西太厉害了,这下把我弄得直恶心要吐,都污染到这么个程度,就像毒药似的。我们大家心里没有达到这种清净程度的时候,你感觉不出来。

后来什么时候好了呢?上厕所。屎尿那种气味突然钻到鼻子里去了,当时心里这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哎呀!一下子就开了。我看这屎尿都比它干净多了,这才把这个病治好了,当时这烦恼、恶心全没有了。

所以说这个财就是苦因。我们为什么认识不到?平时你不清净的时候,察觉不出来这个东西。财色就是苦的因,都在这里面搁着呢,你只是没看着。还没等你接受,你还不要,它对你的污染都这么大,何况你又喜欢,拿到手了,你说他会成什么样?我说:你不知道被毒成什么样了,甚至都可以下到地狱去了。

当时没有一丝一毫要的心,就光看它一眼,都会恶心到那么个程度,何况又对它喜欢又拿,又不断地想办法再去获取,你说得多恶心?哎呀!我不知道这个人他怎么过这一生,包括我们也是这样,过去都是怎么过的,贪著这些东西,它比屎尿还埋汰。屎尿只能是埋汰衣服、埋汰你的肚肠。它这东西能毁你的法身慧命,要你长期受苦。这苦不堪言,那脑袋疼得恶心,那滋味简直没有形容,了不得!而且其中还没有暂歇一段、清凉一段的时间,没有!一直就那样。

光看一眼,还拒绝了,我都想把地擦了,就这都不好使。何况现在有人还在储备这些东西或摸这东西,我都不知道他在怎么活。现在世间人就是这样,拿这个当成宝贝,他不知道那真是毒药中的毒药。

据说以前有一个香港的僧人到缅甸去,看到那个僧王,他还像在中国似的,拿着钱财去供养人家。那个僧王说:“哎呀哎呀,你怎么拿这个东西呢?”他非常惊讶。意思是: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摸这个东西呢?人家惊讶了,说:“你怎么摸这个东西?”虽然他也知道你是摸钱财的僧人,但是当你突然拿出来的时候,那个僧王都震惊了:你怎么可以摸这个?都震惊到这么个程度。所以说,你摸钱财,怎么算是一个清净的僧人?

所以佛法衰落有时候不在别的,就在于我们自己不努力。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财色的苦因苦果,应该把这个风气转过来。佛法兴不兴盛,你就从财色上去看。如果断了财色,佛法马上就起来,世界就得和平;如果财色断不去,一切苦果在后面呢!世界战争就是因为财色,不能得道还是因为财色,所以说财色害人无数。

“一切乐因果,戒定为本”,你有了戒,不去摸、不要财色,产生了清净的定力,你的乐都在后头呢,那是一种清净乐,自在。天下到哪都没有恐惧心,眼睛瞅谁都是正直的,人不会被财色所转。看到女人,也不会去瞅,也不会随人转;人家掏兜,你也不会随着人转。你要是贪钱财,人家一掏兜,你就寻思要给你钱呢,人家要是不掏出来,一看掏出来的不是钱,你心里当时又凉了,人家的一个动作都能把你的心给转了。如果你不贪财色,你愿意怎么弄就怎么弄,和我没关系,你给我,我还烦。

有很多居士到咱们这来了以后,他有感触,心里清净,说:“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哪,我们看到了佛教的希望,我们在这体会到了过去的佛教。”他们的心里是非常的清净,虽然他们千说万说,但关键是他们心里能够得到暂时地清凉,这就可以了。而且他不至于走死路,不会为得不到钱财最后去自杀,不能活不下去,他这样就有能活下去的希望。

有很多有病的人,特别是精神不正常的人,有时候喝咱们大家诵的楞严咒水,他的病就好了。因为你用不贪财色的心诵出的咒,它就有戒定感应,就有乐因,这个乐因能治他的苦,所以他喝了这水以后,心里就会透亮。借着佛力,心里透亮了,有很多的病就开始解脱了,由重转轻,由轻转好,就是这样。这个例子就太多太多了。

甚至喝一口水,他都会在这得到无比的清凉,而种下这个菩提因。所以咱们诵楞严咒,发出去那些楞严咒水都给种了菩提因,将来有因缘,都能上这来出家,都让他出家。众生很苦很苦的,我们一定要带好头,一定要持好戒,我们为了大众,应该要这么做的,这是行菩萨道。

“然此因果,悉在众生心微尘中。”微尘,非常细微,这个因果在微细里,你察觉不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常有点清净心,你就察不出来它的好和坏的关系,因为它在心微尘中。

“何故不禁余过,先诫财色?大乘经云:八万四千障道罪业,悉因财色以为根本。何以故?十方众生,无始已来,为财相杀者,过微尘数。”像微尘一样的多,全是为了财而互相相杀。“为色相杀者,数复过是。”比这还多。不是为了色就是为了财。

过去有一个纣王,为了色,最后把国家都毁了。纣王本来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武艺也高强,体力、智慧还都可以,是非常出色的人物,但是被一个女人给骗了,把一个国家给毁了,最后千秋万代招人骂。还有那个霸王项羽,为了一个女人最后死在乌江。临死时还放不下那女的,那女的还骗他,说要跟他一起死。那女人的心里话:我是逃不脱,如果能逃脱,早跑了,还等着跟你一起死。他还以为干吗呢,其实是死都不放过他,死也得拽着他死。最后霸王就没办法,只得随她死去了,就因为贪恋色。这个色害人无数,特别是修道,财色都是最大的漏洞。这个漏洞不堵,你想得道,不可能的,所以说先断财色。

“道俗二流,为于财色,今现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中,受千万种苦。”因财色而现有多少地狱呢?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狱,还是大地狱,就这么些。

“受千万种苦,经无量劫,始入畜生饿鬼。”这时间没完没了了。“缁素二人,同为财色之所伤害。初持后犯”,刚开始还能持戒,后来就犯了。特别是修道,修修道就还俗了,为了财色就走了。“能免者稀”,能免于财色的太少了,太少太少。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千万不能叫财色给骗了。

“若有断者,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佛说,你不断财色、摸财、要钱,不是我弟子。佛不承认你,虽然你说了各种方便,无论你怎么讲,你讲啥?财色在你手里,佛也不承认你。是你自己讲,那不是佛讲的。

说:“我这不行啊,现在是末法时期了,有种种因缘不方便,我得摸钱。没有钱,我就没法坐车,没法达到目的,或是没法怎么怎么的……”你说一千遍,佛也不承认你是佛的弟子,你只是在狡辩,骗不了人的,你只能骗骗你自己就是了,骗别人都骗不了。你摸钱,你还说干净。我是知道那东西是苦的根本,不可能是干净的。所以说,如果不断财色,绝不是佛的弟子,我是不承认,他怎么说,我也不会承认,佛也不会承认的。

【诫】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因色生骄,因财生吝,骄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言逆行疾,故名净心。

“财色二事”,这两种事。“相欲似轻”,这个相好像没有杀人那么重。“感罪尤重”,但它引起了各种重罪的发生。你看看,为财色而杀人的,那太多太多,最后死的人也太多了。感罪尤重,下地狱。

“河沙诳惑”,就是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妄想和惑根。“惑”:疑惑和迷惑;诳:虚诳。“河沙”就是恒河沙。我们知道印度有一条非常长的河,叫恒河。它有多宽呢?宽四十里地,这个河有这么宽。而且那个河沙非常细,比我们这的河沙细多了,就像细面似的,比细面稍粗一点,那么小的、非常细的沙子。

“河沙诳惑”,我们这个惑就是虚诳,就是罪业的意思。虚诳和惑根有多少呢?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无边无数。我们现在觉悟不出来,说:“我没有,我就打一个妄想、两个妄想。”你不知道,这都是“河沙诳惑”起的作用,一会儿这起来,那就灭了。在你不能察觉的时候,不知道灭了多少次,不断地起了多少次,你都不清楚。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引起来的呢?有些愚知愚见都是由财色引起。

“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能坏君臣,你看为财色的,最后那个帝王叫人给推翻了。有的帝王贪著财色,最后被人推翻了,国家也丧失了;被灭九族的,这太多了。师徒之间也因为钱闹不和,“这师父有钱不给我”,这就不和了,老惦记师父的钱。他也不是尊重师父,是尊重那个钱,把师父看成钱的化身,有钱就是师父,没钱就不是师父,所以师徒相争。还有世间的夫妻,现在更是那样,有了钱那就是夫妻,没钱就散,散了干吗呢?各自奔钱去了。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我就不说了,因为这太不好听,没啥意思,说他们都脏咱们的口。

“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也可以坏内外的亲族、朋友。你看看,为了钱财,最后亲属之间也骗,亲人也骗、父母也骗、兄弟也骗、姐妹之间也骗、朋友之间也在骗。我们可能都有感触,是不是?都是为了钱财,有钱呢,都是朋友,上你家去了;没钱,他一个也不来。

不说人家,就说我们自己吧,这家太穷我们也不去,怕人家跟咱借钱,是不是?做朋友也是这样,一看人家穷就瞧不起人。就是这样,所以说能“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自己也坏,别人也坏,都是为了钱财。特别是障碍不能接近一些善知识,我们不能接近善知识,因为交往都是看在钱的面子上、财色的面子上,就算有了朋友,最后也翻脸。

“若离财色,更无世间”,如果我们能离开财色,更无世间。什么是世间?财色就是世间,你离开财色,就不存在世间这个问题。你说:“这么简单?”但是这么简单,人还是放不下、看不破。你离开了财色,就跳出世间了,这个世间就是财色组成的。所以我们今天能出家,能持这个不捉金钱戒,我们应生大欢喜。我们持戒,就在跳出世间。怎么跳出世间?你要是贪恋这个,就是世间;不贪恋,就是跳出世间,就没有世间了。

“人天脱苦,圣凡同赞”,“人天脱苦”,你不受人间的苦,也不受天上的苦,都能离苦,离这两种苦。你别看这好,也能脱苦。“圣凡同赞”,不光圣人称赞,连凡夫都称赞。这咱们大家都有点体会,咱们遇不到圣人,最起码的,我们看到了老百姓那点欢乐和真诚,到这里称赞一句。

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高兴,高兴他们能够在这里认识到钱财没有用,而且还认识到钱财害人。只要认识这么点,他就妥了,他就不至于走上极端,不能去自杀,不能去抢银行,是不是?实在了不起,还可以出家,是不是?若不能出家的还可以艰苦生活,不再贪恋那里了,他心里有点缝。我一听他们说“不要钱太好了”,我非常高兴。

他只要念上一句:“不要钱太好了,这地方不收钱,这不收钱太好了!”就这一句,给他种下个善根,因为他在脑子里已经有“不要钱是好的”。过去,他的意识概念就是“没有钱不能活”,这时候脑子里突然种下一个“没钱才好呢”,你说,这不是给他种下善根了吗?是不是?这是感到佛的戒律太清净了、太好了。

“诸漏灭尽”,这是说远离钱财可以达到诸漏灭尽。“进至佛果”,直接就可以进至到佛果去,佛的果位。要想“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第一个要断的就是财色。“因色生骄”,就是说贪色者生骄,因色而生出这种情和骄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矫情做作。“因财生吝”,本来是一种清净的布施心、舍我的心,但为了发财,最后变成什么呢?吝啬,不肯布施了,那是“我”在坚固。

“骄而且吝”,一个人如果有这两种毛病。“虽有余德”,就是还有很多好的地方,这人还能做这个事情、能办那个事情或是等等的事。“亦不足观”,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因为有这两个,已经把整个都破坏了。虽然有余德,还有其它一点小小的优点,但因为有这两条,就不值得你去学习,你应该是远离。所以说,我们要清楚这个。

“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你断了财色,这个功行才能成立。就是我们有了定力,在这里有所成就。成就什么呢?财色对你不再起变化了,不再能诱惑你了。第一个是“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应该这么修。第一步,先断财色。你不断财色,想修行,想听经论,那都是听不清楚、听不明白的。

你所谓的能讲出来,那也不是从心里讲的,那都是从嘴上讲的。你说你修行,财色都断不了,你跟谁说修行?是不是?你只是在唬人,欺骗人。入道的次第,第一步就是先断财色,你把这断了,这就是入道、开始。什么是入道?你不要另外找入道,就是除你这些毛病习气,这就是入道。

“言逆行疾,故名净心。”虽然言是逆于耳,但是我们修行起来非常快,只要这样做,我们的心就会净了。

【诫】偈曰:

   烦恼如河沙  先断恶二种  一财二是色  死时神不恐

   吉罗须护持  况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净  布萨心喜踊

   鄙夫爱财色  诫汝断贪著  由财三世苦  因色入火镬

   色能障圣道  财能令行薄  审谛自看心  知贪是狂错

   智避如火坑  顽愚不嫌恶  若犯当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类  终归填沟壑  持戒禁情苦  后受大安乐

这个偈非常好,让我们知道入道的次第,怎么修行,告诉我们怎么用心。前几天讲了怎么用心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要无念,不打妄想,怎么样去空人我。但是光那样还不行,我们还要断财色,不要给自己留后门。这个东西你要是不断,你的妄想是不会灭掉的,它就是生起妄想的根子。你若不信,你兜里有钱你就生恐惧。

有一个人出家了,自己还储备一点钱,在别人那放着,放着放着,最后还俗了。因为啥?本来他不应该还俗,但是他就是因为对这个财放不下。他以为没啥事,实际上,那个妄想就是因为这点钱财而生起来的,起来了以后老惦记着,他那个思想就不正了。他没把自己后路堵住,要是堵住,就不会退道了。一念财色,最后造成个大漏洞,就走了。你说,那点钱财够干什么?连半年都过不去,连一个月都过不去,啥东西都没有。就算你有,够过一辈子,又能咋地?生命无常的事情,很快就完了,所以说你必须断财色。

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我就和世间家没有联系了。财色,你别再给我,给我也不要,给我,我就往大海里扔。我不要这个东西,和我没关系,绝对不要,谁给我也不要,我永远和你这没有关系,你愿意给谁给谁,那都和我没关系,多潇洒呀!人生就得这么下决心,把决心下得死死的。绝对得断,你不断,那妄想就起来。

当然,刚一开始断的时候,心里也是不割舍的,“这玩意万一有点用呢?都是摸惯了的东西,这手花钱都花得习惯了,断那玩意也挺难受。”就是因为难受,我才断的,我断的就是这个难受,你越难受我越断你。必须把这个钱色得断尽,不跟它联系。另外还有什么女人,你愿意找谁找谁,和我没关系,你死活都和我没关系。什么“我将来再度你”了,这话你都别跟我讲,和我没关系,永远没关系。

像哪个大师似的,出家的时候,那两房妻子,一个投河的,一个在外面连喊带跳的,他照样把头剃了。和我没关系,你死都和我没关系。不是他心狠,只有断绝这个财色,他才能救世界上的一切人。他是真正救人,不是救那个形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从苦海里救出去。你只有真心修道,才能度一切人。你现在对她还放不下,觉得应该同情她,就把你拉下去了,她反而还得堕落。

我们出家为度所有的人,别听人家骗,她愿意怎么做怎么做,不管她。不是我们不慈悲,是真慈悲,真慈悲你就得豁一头。豁出一头,最后的结果,佛菩萨帮你满这个愿。最后,她因为你出家,她也会得到解脱的。最起码她恨你,她恨男人,恨男人的时候,她心里本身就已经在解脱了。她不再相信男人,不再依靠男人,不再贪恋男人,她的欲望心已经在降低,本身就是个解脱。我常说,男人恨女人是好事,女人恨男人同样也是好事。应该这样。

我们想修道,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随时都要清除的。自己想一想,没清除的赶紧清除,断绝这个联系,从此以后下决心了,这事和我没关系了。别储备,人家说:“哎呀,我现在给你保存个三万两万的,给你留着。”不要,你别给我,要不你就供养父母,要不就扔大海里去,你愿意干啥干啥,你给穷人,你给谁,你一把火烧了,我都不要了。我就是不要,永远地把它断出去了。

像庞家四圣,把家里的财产都装船里,扔海里去了,连善事都不做。实际上他做了一件最大的善事,教育世间人别拿这个东西当好东西,那是毒药,做了一件真正的大善事。往海里一扔,多潇洒呀!出家人,人家给钱财,你要是说一声“不要”,那些人当时的心里,就像马上要从地狱里出来一样,从那热锅里爬出来一样。

你觉得只是跟别人说不要钱财啊?我跟你说,对方的感受可不一样,就像被那个绳子捆着,这一下给解开了似的;像关在牢狱里,门马上被打开了似的;像正渴的时候,有人给口水喝;正饿的时候,有人给口饭吃。就有那样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以身示法,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解脱的机会。你别看我们持戒,好像就这么修,没有什么,但所有的人只要闻到我们的名声,他都能解脱,都能得到清凉,最后,他都能成就佛道。所以说佛戒不可思议。这个戒律看着是轻,实际上最重!佛法的兴盛不兴盛,也就取决于这两条,就看你能不能断掉财和色。

下回再讲。

※   ※   ※   ※   ※   ※   ※   ※

上回讲到“财色招苦”,这是第二十二章。

(以《净心诫观法》之“诫观五停心观法第三”的部分内容来讲解“财色招苦”)

【诫】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然后学经。

大家其实应该明白,佛特别强调:新受戒的比丘在前五年是应该学律的,然后才能学经,才能修定,不修戒律是绝对不允许的。佛为什么这么规定?它有深深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修道不得定,不能开悟,不能了脱生死?就因为你尽走一条错道。错道一旦形成了以后,有些人基础打得不好,很快就半道夭折了。他没有直接从戒律入手,有的是直接从定去入手,或直接去学经教。想得是很好,着急,但是由于着急,最后忽视戒律,刚开始走还察觉不出什么,时间一久了,就漏洞百出,堵也堵不住。左也是窟窿、右也是窟窿,左也漏、右也漏,修的那点功夫都不够漏的。漏得自己生烦恼了,最后就不学了,连道也不修了,修不下去了,有的就修成魔了。所以说,很难有人不从戒律去修而能直接成就的。

佛早就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新出家的一定要学戒律。这个戒律重要得不可思议,这是最起码的基础。像盖大楼似的,你不可能在空中盖楼阁。像做碗盆也好,首先不能让它有漏,你得堵住漏洞。好坏,咱先放在一边,最起码的,你不能让它漏。底下漏个窟窿,外面再怎么做一个圈,它也不好使,什么也不能装下,是不是?

本来就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一旦用到佛法上,我们由于对法的陌生,就不知道它的次第关系了。实际上,所谓的次第,就是必须经行之路,你有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所以佛告诉了,“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学律”,就在你受了大戒以后,都得五年学律,“然后学经”。你想,花五年的时间来学律,为什么花这么长时间?就说明它的重要性太大了。如果没有戒律,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僧人;不能成为僧人,你就不能成为佛的种子。不能成为佛种,你上哪续佛慧命啊?和佛法了不相干。外道它也修定,但最后的结果,它终归是外道。佛法是以戒律为根本的,戒律是阶梯,我们必须在戒上多下功夫。

对于这个,我也深有体会。没出家之前,刚一信佛的时候,抓的就是戒律,没有抓别的,就抓戒律。因为我那时候也赶得巧,我也不懂什么叫佛法,不懂。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念佛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一概不知道。就这样思惟:这都是什么法门?咱也不清楚。那时候还不喜欢问人,也不知道上哪去问。我选了半天,说:“我得选一门学。”信佛,你就得选一门功课学。我一看那写着戒律,戒律好。

为什么选戒律?因为当过兵,它有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这个还清楚,所以这个还能摸点门。“得了,我先从它入手吧!”这一头就撞正了。一看,怎么办?先除毛病。怎么做?检查,自己检查。那时候没有什么戒律书,就自己观察自己的身,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应不应该做。就眼前的东西,我们多观察一下,就够我们改一阵的了。别说以后的,说要按照佛的戒律更深一步修行;就检查我们眼前这些事,能不能办得到?看看,一条一条检查。最后也持了好几年戒律。

那时持到什么程度呢?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了,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最后生起:“自己是不是像他们说的过分了?”

有一回做僧袜,要出家嘛,做双袜子。我的原则就是不求人,做袜子的布也有了,那是我母亲支持我出家给的孝带,还有我弟弟当兵时留下来的布袜子,都是新的,可能是三双吧。你说这个条件多好,这都是亲人的一片心,支持我出家,这很难得。因为那袜腰短,我得再补一段袜腰,后来顺口就跟一位师父说:“你帮我剪一下这个袜子的上面这块,剪下就行了,我回来一缝就完事儿了。”

说完就过去了,没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一想,下午还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哎呀,我这不是在求人吗?我张口不就求人了?”哎呀,不行,这立刻就后悔了。都已经剪完了,还给我了。我一看,求人了怎么办?忏悔,跟谁忏悔呀?都已经求完了。想来想去,唯独的一条,忍痛烧掉,毁掉。最后,连剪的那个布,再加上袜子,一起放到灶坑里,全部烧掉了。

那时心里非常难受。那是孝带,是继承老人的东西,何况是母亲亲手给的,那代表母亲的一片心意,三双袜子都是新的,是三双还是两双?忘了。烧完就没有袜子了,都一起烧掉了。目的就是要持这个戒,说话要算数,要永远不求人。这事他们不知道,要是知道更得找我算账,我没敢跟他们讲。

我那时候还是居士,一次在山上割草,割断一个小松树苗,就这么大,一拃大小的小松树苗。当时就想:“我跟人家说好了是割草,这个树不属于草,是不是?”没人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赔人家钱吧。包点钱,弄个绳一系,缠在那个树枝上。他能捡到就捡到了,你给他,他肯定不会要,不要我也得赔,就算扔了,我也得赔。

(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

我那时候做个梦,梦见什么呢?我盖大楼,盖个二层楼,这个楼可大了。盖完楼了一看,没有门,整个楼没有门,从哪出去呢?实在没办法,爬窗户。底下窗户都堵死了,上面可能有几个窗户没堵死,从那窗户爬出去了。自己那时候持这个戒,就像盖楼一样,把自己都圈里面,一点后门都不给自己留,前门后门全堵死了。没有门,只管往前盖,后来盖到二层,就从那窗户爬出去了。持戒你得持到这么样才行,这才有点意思。

就这么样不断地持戒,最后自己都生起一种不了解自己的感觉,发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究竟对或错?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说,你持戒得持到这么个程度,持到自己不能了解自己的时候,超出你的习惯性。你的习惯性还能理解,你的行还在脑袋思惟的习惯范畴之内,所以你那个戒还没有清净。说:“我知道这个的好和坏。”那说明你还是凡夫的智慧,能知道好坏,说明你持戒还没到那个地步。你都知道好坏,凡夫都能理解,是不是?那不行的。得自己都不知道了,只有佛才能知道戒律的好和坏,那才行。

我那时候走的路,虽然是自己摸索走,也算走了一段了。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自己摸索,终归有不足的地方,还有偏见的地方,是不是?我们应该按照佛戒去走,我们这个智慧想不到的地方,应该怎么走,佛都给我们讲出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按照佛戒走,这是最直接的道路。佛都亲口告诉我们了,所以应该按佛戒去走,佛怎么教的,我们就怎么去做。

另外,谁也定不了戒律,只有佛能定。菩萨不能定,罗汉也不能定,凡夫更不能定,谁都不能定,只有佛能定。佛定的戒律是不允许改的,要想改,比如释迦牟尼佛定的戒律,你想改,等弥勒佛出世再改,由弥勒佛去改,你不能改,谁都不能改,佛的戒律就这么严。说到佛的这个戒,这就说明佛的戒律的重要性。

你就算证果了,如果不懂得戒律,也不允许离开师父,那也是不允许的。有个罗汉证果了,他想:“我心里已经清净了,我不必去参加诵戒了。”他心里确实清净,这不是妄语。“心里清净自在,我可以不去诵戒,我已经完成戒律这一页了,成无为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就现前了,告诉他:“你得去参加诵戒,必须去;我也得去,应步行前去,不应以神足前去。”

大家比较有福气,能够学戒律,拥有很多的条件,还有人讲,“我们就万幸!万幸!”大家应该知道戒律的重要性,是根本。“五年学律,然后学经”,大家已经知道了。

【诫】律有五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诵》;四、《僧祇》;五、《解脱》。此五部律,同一毗尼大藏,文相广博,卒难悉识。

大家也记一下这个,省得我们以后不清楚。第一个是《四分》,第二个是《五分》,第三个是《十诵》,第四个是《僧祇》,第五个是《解脱》。“此五部律”,总的是一个“毗尼大藏”所出。这里面“文相广博”,非常浩瀚,特别多。“卒难悉识”,很难来理解和知道,特别难。

【诫】今欲知者,财色为宗。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发生定慧,成就圣道。知律纲要,故名净心。

“今欲知者”,我们想明白它,首先应该知道的,今天应该知道的。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毗尼戒律这么严、这么多,文相非常广博,很难清楚的。你想掌握它,怎么来掌握它呢?就是要知道以“财色为宗”。

“能断财色,即名奉律。禁戒清净”,你戒律清净了,这可了不得。“发生定慧,成就圣道”,这个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段很重要。这么大的戒律首先就是以“财色为宗”,“能断财色”的才是戒律清净者。你有财有色,根本就不是个清净者。

【诫】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断财色  修禅观不净  对治自忍抑

   林野叹死尸  内心怀悲恻  我身会当然  贪热即时息

   三毒甚强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净意恒质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荆棘

首先断财色,这是我们入道的第一关,这关要是不过,你想入道是不可能的。你觉得和你没关系,实际上有绝对的关系,修道不断财色是不行的。

“修禅观不净”,观不净,观什么不净呢?观种子不净、人身不净,观种种的不净。

“对治自忍抑”,要采取对治的方法,要忍,要抑制自己。

“林野叹死尸”,在树林里、野地里看到死尸,我们发生了感叹。

“内心怀悲恻”,你看看,人不修道,尸体一旦扔下了,也就如此了。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一点都不留情。说:“我这个身体是为谁生长的。”都没有用。你为你父母生长的也没有用,也留不住;你为别人生长的,也不好使,也留不住;你为你自己生长的身体,也留不住。那个身体是在不断地生灭,所以你对身体的爱护和留恋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愚痴的行为。我们凡夫就是留恋身体和我们的感受,这正是我们愚蠢的地方。

特别是看到尸体,心里要思惟,你说你贪钱财,死了你给谁呀?是不是?有什么用?贪女色,你死了又有什么用?一点用也没有。为什么有生有死?就是因为我们贪财色。你不贪财色,它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你贪了财色,生死就跟着你了,将来你就会像林野的尸体一样。就这么可怕,毫不留情面。那个尸体为什么现前,你为什么能看到?那就是将来的你,你就那样,你要是不修道,将来就是这样。所以说,非常可怕。我们应该“内心怀悲恻”,应该清楚,看看众生是多么可怜,要有慈悲心、恻隐之心。

“我身会当然”,我们的身体将来也会这样。

“贪热即时息”,我们若是这样去考虑、想和观察,知道要断财色、不净、对治和忍辱,又看到尸体了,我们心里生起了这个悲心,悲尸体、悲自己,明白了生死无常,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财色二字。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个尸体就是我们将来的下场。你如果这么样观察,贪的热恼、贪嗔痴的热恼、贪财贪色的热恼,马上就息了,即时就息了,我们就得这么对治。

“三毒甚强盛”,贪嗔痴非常强盛,它给人贪恋,它有个贪恋在里面。要是毒药搁那块,大家都不吃。因为啥呢?他知道那个苦,大家都知道有毒,他不吃;但三毒不是,它外面抹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有诱惑力,内外勾结,它非常强盛。你看,干别的不行,你要是干贪嗔痴,那个可快了。你修道,一天迈不了一步,你要是贪嗔痴,一天能迈上一万步,它俩没法相比。人这个习性顺着贪嗔痴,走得可快了,就像下山似的。上山难,下山可容易,一轱辘就到底了。

“摧之用智力”,想克服三毒,得用智慧去摧灭它。

什么是智慧力呢?那就是“衣求破弊衣”。穿衣服得穿破衣服,你别求好的,穿百衲衣。要是谁给你件破衣服,你简直高兴死了。你别贪恋这个衣服,你只要有一念贪恋,那个“林野尸体”将来就是你。你若想那个“林野尸体”不是你,第一个,你先别穿好衣服,见好衣服,你都要给它补,就算是非常新的,你要给它点上点,要补它一小块,这叫“作净”,这叫法。你以为这是开玩笑,这不是,这是佛的戒律。就是最新的衣服,你要给它点上点,要给它作净,这才行,否则的话,我们穿新衣服的时候就犯戒了。

“衣求破弊衣”,得求,不是说那衣服在那地方,等着我去干吗,你得不断地想这个——求,怎么让它变旧。“等我穿破了再说吧。”那还行?等那新衣穿破了,这段时间怎么办?那你就可以贪了?一念都不能贪的!是不是?你这段时间怎么办?这么长时间。要是一年才能穿破,你还不得先贪一年?一念都不允许,何况贪一年!得求。

“衣求破弊衣”。刚才不是告诉你了?点上点,补上一小块。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你找一个地方在里面补上,你也得补上。鞋呢,让别人给你先穿一穿,他穿完了你再穿,你不穿新的,永远不穿新的,永远不要新的。不要好的,要好的不行,要好的你就不算修行人了,有一念要好的心都不行。说:“我以后再慢慢破。”那都不行的。“我刚出家。”刚出家怎么的?刚出家的也得行佛的法,刚出家就不行佛法了?

吃呢,“食即一坐食”,一坐食就是日中一食,这是我们的根本戒。

亲舟师有事路过,到河北弘川律师那去了一趟。弘川律师听说咱们的持戒情况以后,特别的称赞,他说:“我从台湾来到大陆,你们这道场是第一个。”第二天早上,亲舟师要走,包都背起来了,搁那寮房要走。弘川律师就去看他了,干吗呢?叫他给讲法。亲舟师说:“我不能给你讲,我哪有资格讲法。”在人家大律师面前,我们可以讲法吗?说:“你得讲,讲一讲你师父为什么不让人上佛学院,还有你们的做法,都要给大家讲一讲。”后来,亲舟师实在推不出去了,就说:“你要是实在让我讲,我只能谈体会。”弘川律师也就同意了。

亲舟师就去讲了,弘川律师也在那听。快到中午的时候,弘川律师才知道上午还有个会,他连开会都给忘了。给大家讲完,大家生起挺大欢喜,其中有几个就要跟着他来。后来亲舟师说:“那不行,你想上我们那去,必须经过你师父同意。你师父不同意你上我们那,我们是不能收的。”弘川律师也说了,他一是要上咱们这来看一看,而且还要派徒弟上咱们这来参学。

就是说,咱们借了谁的光?就借了佛的戒律的光,咱们的修行才到哪呀,是不是?人家都是老修行,咱们才开始走这么一步。所以说,如果你持佛戒,你不想要名和利,它自然就给你。给你的,你越不要,它越明显;越明显,你越不要,你的道业就会不断地前进。所以说,衣服求破衣服,食即是日中一食,一坐食,不能起座,而且是不过午。过了午怎么办?就饿着,没有别的开缘,这是佛的根本戒律。

行呢,就是“常行平等心”。什么是平等心?就是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父母、未来诸佛;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人,你身边的道友、师兄弟,你都要尊敬爱护;他吃不上一口饭,你都得惦在心上;冷了、热了,你都得想着,得有这种心。说话,别伤着人家,别刺激人家,有问题慢慢说,语言柔和,你伤人家的心不是等于伤了你自己的心吗?不能伤人家。我们都得互相的关心和爱护,“常行平等心”,那才行的。

这个平等心不是那么好求的,但是你不求不行,你得求、得行,常常行。对一个小虫子你都得行,就是对死去的虫子你都得行,何况人了,是不是?你要是不行,那你就没有平等心,应该有平等心。这个平等心就是恭敬心。平等心不是这样,说:“师父,我和你俩平等啊,见到师父,我也不行礼了,也不合掌了,咱俩都平了。”那不是平等心,你恭敬师父才是平等心,你别把平等心当成你的工具了。

小的不尊重老的也不行,说话尽呛着老的,“咱俩平等啊,你也是师兄弟,我也是师兄弟,别看我小,我和你平等,师父告诉我,要行平等心。”平等心就是尊重别人,这才是平等心。岁数大的要爱护小的,小的要尊重老的,有谦有让,这才是平等心。什么是平等心?依教奉行是平等心。为什么说依教奉行是平等心呢?谁能说一说?

弟子:没有分别。

对喽!依教奉行就是不让你分别,不分别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才是真正的平等心,一切都是为它做的。你恭敬别人就是离一切相,首先得离开你那个相。你不恭敬别人的时候,你的我相已经增加了,“我”是坚固的;你恭敬别人的时候,实际上在离我相。明白这个道理吗?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

弟子:就是对治自己的我相,我相是最厉害的,平等是最大的利益。

哎!对对对……就是来对治我相的。

你恭敬别人,那别人就想:“你看看,这个人还拿我做标杆,他要把自己那个相扔出去了。你恭敬我,我也不受,我也得恭敬你,我还给你。你恭敬我,我这骄慢一下就起来了,那我相不就跑我身上来了?那不行。我还得恭敬你,咱俩都恭敬。”这个相就没了。

别他一恭敬你:“啊,太好了,我受着吧,谁让你是小的,就得恭敬我。”你完了。他把这个我相送出去,你却捡回来了,那就不合适了,是不是?应该“哎呀,你是小的都懂得恭敬,好好,真了不起。”同时还要爱护小的,这样的话,我相就送出去了。俩人都要送出去,这才行的。不要人家一恭敬你,得了,你把它拿回来了,这就不合适了。

要常行平等心,一个是恭敬别人,另外再依教奉行。不管大和小,你都要去依教奉行;你只要依教奉行,本身就是无我,修道就不要有我。师父告诉说:“你去做那个事情。”你有我,他就有一个愿意做和不愿意做的问题,于是提出想法:“师父,这个东西不行,你看,这个烟囱太细了,这得粗,得粗到什么程度呢?得粗到一尺、一尺以上,怎么说也得一尺以上。”

他那个技术就是“我”,实际上,什么是他的技术呢?他的标准就是“我”,“我”就是标准,那尺就是“我”的变化。所以说,我们不能犟,可以说事,你说“这个一尺好”,人家可能说一尺二好,也可能说半尺好。你得根据实际需要,不能犟。你犟的时候,那个我执就转盛,平等心就没了。

师父告诉你说:“你去干活去。”“哎呀,师父,我正好要学习呢,你怎么告诉我干活呢?”完了,拿学习跟干活就对上了。实际上,你这个依教奉行就没有了。师父告诉你去干活,但你认为学习比干活重要。你不知道,告诉你的“干活”正是教你学习,你依教奉行就等于把学习学了。你没依教奉行,就算学了也等于白学。你不知道什么叫学习,你学习的目的干吗?不就是去掉“我”吗?当下就去掉“我”,你反而不学,还另外找个方法去学,学完还不改。你说,你这学的有啥用?是不是?所以说,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亲舟师在弘川律师那里讲了一个什么呢?就讲了依教奉行的问题。说:“你们应该跟老和尚学戒律,不要去上什么佛学院,上外面到处跑。你们现在主要是学习依教奉行……”就给他们讲依教奉行,给他们讲得,有好几个人硬要跟他来,要来学依教奉行。所以说,我们这方面得特别的加强,不加强不行,因为这个依教奉行是难行能行。有时候心里有不痛快的地方,怎么办?忍着,依教奉行。

平时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别说“好”,你说什么呢?“依教奉行”。你就说出“依教奉行”,从嘴说出来,你看你的心里,马上就能克服自己那种不满意的心,或有想法的心,一下就克服住了。勉强去做,你就依教奉行,说话得算数呀,你去做,做完了再看,那等于把六根收回来了,把我相去掉了,那心里充满了温暖。虽然它有时还有别扭的地方,你也不要怕它。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个平等心,要知道什么是平等心,你不要错误的领会这个平等心,这不行的。

“净意恒质直”,净意,干净的意思。什么是干净?没有“我”是最干净的,是不是?那个脑袋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有我。我实在还有想法,只能想到别人的益处,清净自己那个意念。“恒质直”,什么叫直?谁能说一说?

弟子:心直。

什么叫心直?

弟子:不分别就是。

什么是直?无我就是直,不分别就是为达到无我,无我是最直的。不是说,我说话呛人就是直,“你怎么能这样式呢?我直心眼啊,我得说你。”那不叫直。而是得无我。有的人说:“我说别人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就想到别人,我就想说别人。”那不对,你光想着说别人也不行,你有谁也不行,有人相、我相都不行的。

真正的直就是不分别,没有众生相,首先是无我相。你别先无众生相,逮谁打谁,逮谁说谁,那不行,你首先得无我相。无我的人没有不直不刚的,无我的人又刚又直,而且心地柔软,他能有慈悲,因为无我的人有大慈悲力。不是脾气大,是大慈悲,这个你得弄清楚了,大慈悲和大脾气是两回事。

大慈悲,你想怎么做,他都能满你愿,有的人说:“哎呀,你看我坐在这个地上,太潮湿了。”他都能趴在地上,说:“得了,你坐我身上吧。”他有这种慈悲心。说:“我这顿饭不知道上哪吃。”他说:“你看看我这块肉行不行?”他有这种布施心和慈悲心。舍命,为不点小事,他都能舍去自己的生命。这叫平等心,叫直。

我们好多人有时候就找借口:“我这是心直口快。”说别人时像刀子似的,把人家脸划得一个坑又一个坑,把皮都给揭下去了,差点给揭到骨头那块去了。说:“我心直口快。”实际上你那心里可满足了,“我算是出了口气,痛快了。”但别人连活都活不下去,咽还咽不下去。这个不行。我们处处要考虑别人,不管别人有多大过失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别人。该批评的时候,自然要批评的,但是一定要考虑别人的难处。但也不是说:“得了,这人犯了多大过错我也不说了。”那个也不行,那说明你还有弯曲心。

我们既要照顾人生存的这种习性,更应该考虑到怎么让他更好地精进修行,两下都得考虑,说的目的是让他精进修行,不说的目的是让他鼓舞信心。当我们发现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想尽办法来帮他纠正过来,但纠正的方法一定是能起到最好效果的办法,不能以自己的想法为主。有什么事情,比如说,像你们之间,有的话可以说,有的话就不可以说,有的话需要跟执事人说,有的话需要跟师父讲。要一层层地讲,别怕麻烦,按原则去处理,而且大家的心都在原则之下,这才行。但主要还是检查自己。

如果不能这样做,不能日中一食,不能穿破衣服,不能常行平等心,不能无我,心里老是不干净,贪财、贪色、要钱。这头数着钱,那面还和女人打交道,贪色。这种人是什么呢?“若不能如此,袈裟覆荆棘”,荆棘就是长刺的那个东西,就是说这个袈裟覆在那刺上,你里面的那不是佛子。是什么呢?是那些荆。荆就是大家都不喜欢要的东西,尽是刺,不能成为材。表面看着穿着是袈裟,但那里面不是块材料,烧火都没人用它,谁见谁躲,他尽扎人,尽捣乱。所以你让这种人在僧团里,那不等于破坏僧团吗?这都不行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财色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能证道?就因为财色。“财色招苦”。我们在六道里轮回,受这种苦,主要原因就是财色二字。大家要清楚这个。第二十二章就先讲到这里,本来还可以往下讲,但这段要细讲起来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