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网 > 古诗词 > 古文典籍 > 六韬·附录二六韬逸文

六韬·附录二六韬逸文

 作者:或姜太公  更新日期:2011-04-07
一、银雀山汉墓竹简所录逸文 1 ……文王业之而崩,武王即立…… ……严,杀僇毋常,从之不义,舍之不仁,愿闻□…………前行己修矣,今时可,臣固将言之。” 周公旦□……□之□□…… 太公望曰:“夫受为无道,忍……百生。君方明德而诛之,杀一夫而利天…

   一、银雀山汉墓竹简所录逸文

  1

  ……文王业之而崩,武王即立……

  ……严,杀僇毋常,从之不义,舍之不仁,愿闻□…………前行己修矣,今时可,臣固将言之。”

  周公旦□……□之□□……

  太公望曰:“夫受为无道,忍……百生。君方明德而诛之,杀一夫而利天……”

  ……之币以东伐受,至于河上。雨□□疾,武王之乘黄振而死,旗折□□……

  ……□正而后代,故功可得而立也。意者我□□……官治,其气偖,王姑修身下贤,□须其时。”

  大(太)公望曰:“四时无穷,人□……故时无恒与,道无恒业,盈□变化,天□□……可,孰为有天?夫天先□之,□□□□□□之。道先非之,而后天下仮之。今夫受外失天下,内失百生,我方明德而受之,其不可何也?夫以百生而攻天子,可华而舍乎?去必死,进必取,□……□今日行之。”大(太)公……□□罪人而□……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系)其首于白……

  2

  ……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

  ……曰:“吾闻宿善者不□,且日不足……

  ……之佝。凡受之所佝刑……

  ……□□□殷民□……

  ……□箕子……

  ……行殷庚之正,使人人里其里,田其田,□……

  ……后嗣,周有天下以为家社。沇才!曰不足。葆启。

  3

  ……曰:“以地取人胃之……胃之备,以禄取人谓之交,以义取人胃之友。友之友谓崩,崩之崩胃之党,党之党胃之群。群党崩友皆……

  4

  ……□力不能为奈何?”

  大公望曰:“苍苍上天,莫知极。柏王之君,孰为法则?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能明其世者,胃之天子。夫汤之伐桀也,非其战□修也……

  5

  ……□民以仁义之言使广不知道极之所旦。”文王再……

  6

  ……再拜曰:“余闻在□□曰:‘佳天佳人,申申在……

  7

  人当瞿而立。文王曰:“何涂之从?”大公望曰:“从上涂往而毋顾。上涂不远,戒之毋反,其往……

  8

  ……下。大人之■□……

  ……□以人■也。■才以□……

  ……□□,■□以取国,■国以取天下,□……

  9

  ……回罢天之度,臣有三劝·…··

  ……□信,三劝乃亲,六怀皆得,何人不服!三劝不亲,游戌在身。六怀无常,游戎……

  ……□亲,天下皆安和乃立王。故……

  ……大安。·尚正

  二、《群书治要》所录逸文

  1

  文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

  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如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而赏,不因怒而诛;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后官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匿,下无阴害。不供宫室以费财,不多游观台池以罢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也。”

  文王曰:“善哉!”

  2

  文王问太王曰:“愿闻治国之所贵。”

  太公曰:“贵法令之上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大利则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随世俗之所善以为法,故令出必乱,乱则复更为法,是以法令数变,则群邪成俗,而君沈于世,是以国不免危亡矣。”

  3

  文王曰:“愿闻为国之大失。”

  太公曰:“为国之大失,作而不法法,国君不悟,是为大失。”

  文王曰:“愿闻不法法,国君不悟。”

  太公曰:“不法法则令不行,令不行则主威伤。不法法则邪不止,邪不止则祸乱起矣。不法法则刑妄行,刑妄行则赏无功。不法法则国昏乱,国昏乱则臣为变。不法法则水旱发,水旱发则万民病。不法法则兵革起,兵革起则失天下也。”

  4

  文王问太公曰:“人主动作举事善恶,有福殃之应,鬼神之福无?”

  太公曰:“有之。主动作举事,恶则天应之以刑,善则地应之以德,逆则人备之以力,顺则神授之以职。故人主好重赋敛,大宫室,多游台,则民多病温,霜露杀,五谷、丝麻不成。人主好田猎罩戈,不避时禁,则岁多大风,禾谷不实。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民,五谷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则日月薄蚀,太白失行。故人主动作举事,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人备之以力,神夺之以职,如响之应声,如影之随形。”

  文王曰:“诚哉!”

  5

  武王问太公曰:“桀纣之时,独无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为无有?”

  武王曰:“为人臣而令其主残虐,为后世笑,可谓忠臣良士乎?”

  太公曰:“是谏者不必听,贤者不必用。”

  武王曰:“谏不听是不忠,贤而不用是不贤也。”

  太公曰:“不然。谏有六不听,强谏有四必亡,贤者有七不用。”

  武王曰:“愿闻六不听,四必亡,七不用。’

  太公曰:“主好作宫室台池,谏者不听;主好忿怒,妄诛杀人,谏者不听;主好所爱无功德而富贵者,谏者不听;主好财利,巧夺万民,谏者不听;主好珠玉奇怪异物,谏者不听,是谓六不听。四必亡:一曰强谏不可止,必亡;二曰强谏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强,正众邪,必亡;四曰以直强,正众曲,必亡。七不用:一曰主弱亲强,贤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众,贤者不用;三曰贼臣在外,奸臣在内,贤者不用;四曰法政阿宗族,贤者不用;五曰以欺为忠,贤者不用;六曰忠谏者死,贤者不用;七曰财货上流,贤者不用。”

  6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而问之曰:“殷之将亡,亦有妖乎?”

  其一人曰:“有。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六月雨雪深尺余。”

  其一人曰:“是非国之大妖也。殷君喜以人喂虎,喜割人心,喜杀孕妇,喜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喜夺,喜诬。以信为欺,欺者为真;以忠为不忠,忠谏者死,阿谀者赏,以君子为下。急令暴取,好田猎,出入不时,喜治宫室,修台池,日夜无已。喜为酒池肉林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无长幼之序,贵贱之礼,喜听谗用举,无功者赏,无德者富,所爱专利而擅令,无礼义,无忠信,无圣人,无贤士,无法度,无升斜,无尺丈,无称衡。此殷国之大妖也。”

  7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争权于天下者何先?”

  太公曰:“先人。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贤士,勿臣而友之,则君以得天下矣。”

  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将何以得之?”

  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贤者得之;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收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贤者取之。夫以贤而为人下,何人不与?以贵从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则申万人之上者,唯圣人而后能为之。”

  文王曰:“善,请著之金板。”于是文王所就而见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

  8

  武王曰:“士高下岂有差乎?”

  太公曰:“有九差。”

  武王曰;“愿闻之。”

  太公曰:“人才参差,大小犹斗,不以盛石,满则弃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多言多语,恶口恶舌,终日言恶,寝卧不绝,为众所憎,为人所疾,此可使要问闾里。察奸伺猾,权数好事,夜卧早起,虽遽不悔,此妻子将也。先语察事,实长希言,赋物平均,此十人之将也。切切截截,不用谏言,数行刑戮,不避亲戚,此百人之将也。讼辩好胜,疾贼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众,此千人之将也。外貌咋咋,言语切切,知人饥饱,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也,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近贤进谋,使人以节,言语不慢,忠心诚必,此十万之将也。温良实长,用心无两,见贤进之,行法不枉,此百万之将也。动动纷纷,邻国皆闻,出人居处,百姓所亲,诚信缓大,明于领世,能教成事,又能救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

  9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极,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先?”

  太公曰:“天道难见,地利、人事易得。天道在上,地利在下,人事以饥饱、劳逸、文武也。故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则士卒迷惑。人事不和,则不可以战矣。故战不必任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急,地利为宝。”王曰:“天道鬼神,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独不贵天道?”

  太公曰:“此圣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后世,故作为谲书,而奇胜于天道,无益于兵胜,而众将所拘者九。”

  王曰:“敢问九者奈何?”

  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诛;无德厚而用日月之数;不顺敌之强弱;幸于天道,无智虑而候氛气;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归过敌人;怯弗敢击而待龟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设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几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不可以治胜败,不能制死生,故明将不法也。”

  10

  太公曰:“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圣人收之;天下有物,圣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

  11

  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大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几,不可数动,动之有凶。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变放出;明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故明工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乐哉!圣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

  武王曰:“为之奈何?”

  大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府,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故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12

  武王至殷,将战。纣之卒握炭流汤者十八人,以牛为礼以朝者三千人。举百石重沙者二十四人,趋行五百里而矫矛杀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亿有八万。

  武王惧,曰:“夫天下以纣为大,以周为细;以纣为众,以周为寡;以周为弱,以纣为强;以周为危,以纣为安;以周为诸侯,以纣为天子。今日

  之事,以诸侯击天子,以细击大,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以危击安;以此五短,击此五长,其可以济功成事乎?”

  太公曰:“审天子不可击,审大不可击,审众不可击,审强不可击,审安不可击。”

  王大恐以惧。

  太公曰:“王无恐且惧。所谓大者,尽得天下之民。所谓众者,尽得天下之众。所谓强者,尽用天下之力。所谓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比之谓天子。今日之事,为天下除残去贼也。周虽细,曾残贼一人之不当乎?”

  王大喜,曰:“何谓残贼?”

  太公曰:“所谓残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钱采帛,狗马谷粟,藏之不休,此谓残也。所谓贼者,收暴虐之吏,杀天下之民,无贵无贱,非以法度,此谓贼也。”

  13

  武王问太公曰:“欲与兵深谋,进必斩敌,退必克全,其略云何?”

  太公曰:“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国有难,君召将而诏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避;勿以三军为贵而轻敌,勿以授命力重而苟进;勿以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谋简于人,勿以谋后于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敌可胜也。”

  三、敦煌遗书伯三四五四号写本所录逸文

  1、趋    舍

  文王问太公曰:“举贤天下以为法,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曰:“夫人皆有其性,趋舍不同,喜怒不等,故或夺或赏。”

  王曰:“何谓人性?”

  太公曰:“性有仁,有忠,有信,有义,有贪戾,有狠戾。仁者好与而不好夺,好赏而不好罚,好生而不好杀;忠者不嫉不妒;信者不欺,少恶而多善,众公而少私;义者喜新爱故;贪戾者好得好夺,不好利人而好败;狠戾者喜刑喜杀。故人君之趋舍,合于仁义则万人安乐,君伐有国;合于忠则吏不为好,而万民殷富;合于信则君臣■而远者亲;合于贪戾则民人流亡,国必更王;合于狠戾则杀,不治,君失其天下,祸及子孙。”

  2、礼    义

  文王问太公曰:“以礼义为国,而不能大利其民,何也?”

  太公曰:“礼者,明长幼,别贵贱,所以象德□也。义者,所以辅正治也,故皆未足以大利人也。”

  文王曰:“为国而不用礼义,可乎?”

  太公曰:“不可。失礼义者,治国之粉泽也。虽然,非所以定天下而强国富人也。君无以别贤能,故以礼义明之。”文王曰:“礼义为国者何如?”

  太公曰:“以礼义为国者,则也。人臣有能守职尊其君者,进之;不能,退之。是以其群臣万民不出于礼,为上犯难,世俗皆以此为名高,其恭谦谦辞爵禄。让官位,以礼义之为国已。”

  文王曰:“谨闻命矣。”

  3、救    乱

  文王问太公曰:“主弱臣强,而百官并乱,万人杂散,为之奈何?”

  大公曰:“是蔽而内拥也。若是者,当急通其拥蔽。”

  文王曰:“何为拥蔽?”

  太公曰:“奸臣在内,贼臣在外,上隔下塞,社稷恐危,国有大事,其发无日”

  文王曰:“救之奈何?”

  太公曰:“无止贤,无下迁。止贤则奸臣比周,趋势而争位;下迁则奸臣朋党而事争,执政忠者不用,欺者有政。”

  文王曰:“为止奈何?”

  公曰:“救之在得贤,贤患贤而不用。患贤而不用,无问求贤矣。”

  4、别    贤

  文王问太公曰:“别贤奈何?”

  太公计“试可乃已。二人交争则知其曲直,二人议论则知其道德,二人举重则知其有力,二人忿斗则知其勇怯,二人俱行则知其先后,二人治官则知其贪廉。以此而论人,别贤不肖之道也。”

  文王曰:“善哉!”

  5、事    君

  文王问太公曰:“事君之道奈何?”

  太公曰:“戒之。夫人君之在上,不可狎也。货财尽,是不可接也。众庶无所,不可亏也。故善养虎者,不敢与之争物,为其使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喜怒。虎与人灾也,不同类,然见食己者媚之,以其顺也。无违其天心,无违其天德,无言其所匿,无发其所伏。以事贤君则用,以事暴君则免。”

  6、用    人

  文王问太公曰:“用人奈何?”

  太公曰:“人之爱子也,身之故也。人之轻害,利之故也。

  人之轻贱,贵之故也。人之轻危,安之故也。人之轻死,生之故也。五者以德戒无极。”

  7、主    用

  人主不可以不用贤。人主不用贤,则君臣乱矣。渊乎无端,孰知其原?

  閞闭而不启,安知所之?内外不通,善否无原,修名而督实,案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实相当则国治,名实不当则国乱。名生于实,而实生于名。实当则百工修矣。

  8、远    视

  一曰长目,二曰众耳,三曰树明,则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动好,奸动则天卜好莫阴变更矣。天地见变,必参月运转,虹蜺则桀。谋于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其祸在爱。

  9、大    诛

  文王曰:“吾闻占者不诛,如何?”

  太公曰:“不闻,”

  “然则其所诛者何如?”

  答曰:“匹夫而害家,百姓而害诸侯者,诛之。诸侯强,为百姓诛者昌,为匹夫诛者亡。”

  10、距    谏

  武王问太公曰:“天时水旱,五谷不熟,草木不番,万物不遂,是何以然?”

  太公曰:“此大禁,逆大机,动地枢也。人主塞大川名山水,凿穿山陵,则水旱不时,五谷不收,人民流亡。染之时人,翟山之地水起。桀当十月凿山陵,通之于河,民有谏者死。冬凿地穿山,通之于河,是发天之阴,泄地之气,天子失道,后必有败。桀以为妖言而煞之。岑山之民相谓,是自其命也。后三年,瞿山崩,及为大泽,水深九尺。纣之时亦有西土之邑,纣尝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民有谏者曰:六月,天之复生,地之以务,长养之时也。六月逐禽,是逆天道,绝地德,而人行贼。天子失道,后必无福。纣以为妖言而煞之。西上之人相谓,自其命也。后其年天大暴风,飘牛马,发屋拔木,人飞扬数十里,一人为无道,天加之以咎。”

  四、《太平御览》所录逸文

  1

  天之为天远矣,地之为地久矣,万物在其间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大使世俗皆能顺其有,是乃溟涬鸿濛之时,故莫之能有。七十六圣发起,其系天下而有之,岂一日哉!

  2

  昔柏皇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赫肯氏,尊卢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诸也。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此皆古之善为政者也。至于伏羲

  氏,神农氏,教民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古之不变者,有苗有之,尧化而取之;尧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3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先至,已据便地,形势又强,则如之何?”

  对曰:“当示以怯弱,设伏佯走,自投死地。敌见之,必疾而赴,扰乱失次,必离固所,人我伏兵。齐起急击前后,冲其两旁。”

  4

  “敌疏其阵,又远其后,跳我流矢,以弱我弓弩,劳我士卒,为之奈何?”

  太公曰:“发我锐士,先击其前,车骑猎其左右,引而分队,以随其后,三军疾战。凡以少击众,避之于易,要之于险,避之以昼,取之于夜。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厄也。”

  5

  太公曰:“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智将不发,而愚将拘之。若乃好贤而能用,举事而得时,则不看时而事利,不暇卜笼而事吉,不祷祝而福从。”遂命驱之前进。

  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凶,篮不吉,星变为实,请还师。”

  太公怒曰:“今纣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蓄,援饱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

  6

  武上伐纣,诸候已至,未知士民何如。

  太公曰:“天道无亲。今海内陆沉于殷久矣,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伯夷、叔齐曰:“杀一人而有天下,圣人不为。”

  太公曰:“师渡孟津,六马仰流,赤乌降,白鱼外人,此岂非天所命也?师到坶霉野,天暴风电,前后不相见,车盖发越,辕衡摧折,施族三折,旗帜飞扬者,精锐感天也。雨以洗吾甲兵,雷电,应天也。”

  7

  武王问太公曰:“贫富岂有命乎?”

  太公曰:“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实。”

  武王曰:“何谓盗也?

  太公曰:“计之不熟,一盗也。收种不时,二盗也。取妇无能,三盗也。养女太多,四盗也。弃事就酒,五盗也。衣服过度,六盗也。封藏不谨,七

  盗也。井灶不利,八盗也。举息就礼,九盗也。无事然灯,十盗也。取之安得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