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注释
1.,五音六律:泛指音乐,“十三徽”:指琴。“琴徽以贝壳为之,或以磁,或以金,数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递小。近岳者为一徽,以次而下,近龈者为十三徽。”“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
2.“龙吟鹤响:喻琴声。思庖羲:。《广雅》曰:“琴,伏羲所造,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相传庖羲是琴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在听到这美妙的琴声时,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庖羲。
赏析
《风中琴》作于何时,未能确切考证。首句起的平平,“五音六律”乃音乐的泛指,“十三徽”则点出是“琴”。“琴徽以贝壳为之,或以磁,或以金,数凡十三,中大,余以次递小。近岳者为一徽,以次而下,近龈者为十三徽。”“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所以,第一句是照应题目,点明演奏的乐器是琴。第二句把琴声比作“龙吟鹤响”,“吟”声低沉而“响”声高亢,琴声之起伏变化可知。龙和鹤都是能高翔于九天的生物,龙神秘庄严,鹤轻盈高蹈,所以以“龙吟鹤响”来形容琴声,突出了琴声所表现的意境之高远。“思庖羲”是用典,到底为什么而“思庖羲”,对诗歌的理解影响很大。庖羲,又名伏羲,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他有许多发明创造,对中华文化有着极为重大的贡献。比如,庖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等等。对于这首诗而言,更重要的是,他还发明了琴。《广雅》曰:“琴,伏羲所造,长七尺二寸而有五弦。”蔡邕《琴操》曰:“伏羲氏作琴,弦有五者,象五行也。”由琴曲的高妙而想起了它的发明者庖羲,似乎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联想,一方面有对演奏者高超演奏技巧的称扬——因为庖羲并不仅是造琴的工匠,作为琴的发明者,推测他精于音律,擅长弹琴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结合庖羲的身份、贡献以及卢仝本身对中唐黑暗政治有不满情绪,曾作《月食》诗以讽刺当时的宦官专权,朝廷两度征召都不愿出仕,似乎亦隐约有对远古清明政治的悠然神往之意。但,诗人对此只是点到即止,留下了空白让读者去补充想象。三、四两句从听者的角度继续写琴声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一弹流水一弹月”是此诗中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句子,有人甚至把它与杜甫的“半入江风半入云”凑成了一副集句联。我认为,这一句表现了听者与演奏者的“会心”。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卢仝此句正用此意,由琴声而想到演奏者志在“流水”,志在“明月”。“流水”与“明月”两个意象的叠加,很自然地营造了一派宁静、清幽、恬淡、深远的意境。“水月风生松树枝”是紧承上句的进一步发挥,在水与月之外又加上拂过松树的夜风,在听觉、视觉之外,更调动了触觉,表现出琴声所带来的清冷的感受。早在卢仝之前,唐诗人刘长卿的《弹琴》诗中亦有类似描写:“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卢仝或受其影响也未可知。
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追求的是恬逸、闲适、虚静和幽远的境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形容这种境界为:“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这似乎亦可作为卢仝《风中琴》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