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网(KXUE.com) | 古诗词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徽州府》全文欣赏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作者:徐弘祖

【原文】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①。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注释】
①掇(duō):拾取。
②弥(mí):遍。

【译文】
初二日 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向北走。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陡削而逼近像两扇门,溪水被它所约束。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平坦的田畴很宽广。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从小路攀登虎岭,路很险峻。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走完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二里后,在高桥歇宿。

【原文】
初三日 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①。二十里,抵汤口②,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③。汤泉④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瓮,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⑤,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⑥。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⑦,以汤口、焦村⑧孔道,浴者太杂遝也⑨。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注释】
①江村:今作岗村,在黄山以南,沅溪右侧。
②汤口:今名同,在黄山南缘的公路边,是进入黄山的门户。
③祥符寺:后文又称汤寺。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遗址在今黄山管理处的礼堂附近。
④汤:热水。汤泉:即黄山温泉,又称朱砂泉。海拔630米,以含重碳酸为主,水温42℃,每小时出水量48吨,设有温泉浴室和游泳池。这里是黄山旅游的起点,各种服务设施齐备。
⑤郁(yù)然:水汽旺盛的样子。
⑥冽(liè):清。
⑦盘山:在今天津蓟县西北12公里,主峰挂月峰海拔864米。有上中下三盘,下盘以水胜,中盘以石胜,上盘以松胜。上有五峰,又称东五台。曾被誉为“京东第一名胜”。后来,霞客亦曾亲至盘山。陈仁锡跋黄道周《七言古一首赠徐霞客》诗说:“霞客游甚奇,无如盘山一游。予归自宣锦,憩山海……有盘山焉,竟数日不能去……归示霞客,霞客踵及燕山,剑及云中,无何而勇至。”霞客游盘山的时间,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谱》考证为崇祯二年(1629)。
⑧焦村:今名同,在黄山西侧。从汤口越黄山到焦村,是过去徽州到池州的要道。
⑨杂遝(tà):众多而杂乱。

【译文】
初三日 随着樵夫一同走,走了很久,翻越过两座山岭。下山后再重新爬上另一山,又翻越过一座山岭。两座山岭都很险峻,叫双岭。总共走了十五里,经过江村。走二十里路后,到达汤口,是香溪、温泉各条溪水所流出的地方。踅转方向而进入山里,沿着溪水逐渐上山,雪埋没了脚趾。走五里路,抵达祥符寺。温泉就在隔溪可见处,于是大家都解衣脱鞋到温水池里洗澡。温泉池前临溪水,后倚岩壁,三面都用石头镶砌,上面环架着石条就像桥一样。温泉水深三尺,当时冬寒还没有解除,而温水气很旺盛,水泡从池子底部汩汩冒起来,气味原本就很清香。黄贞父说黄山的温泉不及盘山好,是因为汤口、焦村是交通孔道,来洗浴的人太多太杂。洗浴完毕,返回祥符寺。挥印和尚引导我们登山去莲花庵,顺着山涧、踏着积雪而上山。涧水三次转弯,往下流注入深深的一潭水中,那潭就叫白龙潭;再上的一处,山涧水在石头间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丹井旁有石头突起,叫“药臼”,也叫“药铫”。随着溪水宛转前行,四周有耸立的群峰环绕,树林与山石相互掩映。在这样的景致里走了一里路,找到一座寺庵,印我和尚因他事外出,我们不能进入庵堂歇憩。只见庵堂中的香炉及钟、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树根雕凿而成。于是返回祥符寺住宿。

【原文】
初四日 兀坐①听雪溜竞日。

【注释】
①兀(wù)坐:枯坐。

【译文】
初四日 整天枯坐着听雪滑动的声音。

【原文】
初五日 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池,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①。寺旧名朱砂庵。比丘②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注释】
①慈光寺:旧名朱砂庵,万历时敕封护国慈光寺,曾极盛一时。解放后建为宾馆,称慈光阁。
②比丘:系梵文音译,意为乞士,因初期在形式上以乞食为生而得名,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

【译文】
初五日 阴云、寒气很险恶,我强制自己睡在床上,到中午才起床。挥印和尚说慈光寺很近,叫他的徒弟引导我们去游览。经过温泉池,仰身见一山崖,其中间悬着艰险的小道,小道两旁倾泻而下的泉水就像雪白的绢匹。我就从这里攀登上去,泉水的闪光与云气,在衣服前后缭绕。后来转向右走,就见茅草寺庵上下,磬钹的声音与枭枭而起的香烟,穿越石头散发出来,这就是慈光寺。慈光寺旧名朱砂庵。和尚对我说:“山顶上的各处静室,其道路被积雪封闭已两个月时间。今早派遣人送去粮食,因山半腰积雪厚达人腰,无法通过而返回。”我的兴致受到极大阻碍,就从大道走了二里路下山,回到住所,拉过棉被睡觉。

【原文】
初六日 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①,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峰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②,盘根虬③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④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⑤、石笋矼之胜⑥,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⑦。

【注释】
①群峰盘结:黄山有36大峰,即炼丹峰、天都峰、青鸾峰、钵盂峰、紫石峰、紫云峰、清潭峰、桃花峰、云门峰、浮丘峰、云际峰、圣泉峰、硃砂峰、莲花峰、容成峰、石人峰、石柱峰、松林峰、石床峰、云外峰、丹霞峰、石门峰、棋石峰、狮子峰、仙人峰、上升峰、仙都峰、轩辕峰、望仙峰、布水峰、叠障峰、翠微峰、九龙峰、芙蓉峰、飞龙峰、采石峰。另有36小峰,不具列。
②鬣(liè):松针。
③虬(qiú):为传说中的一种龙,常用来比喻树木枝干盘曲的怪状。
④冉冉:慢慢地。
⑤光明顶:在黄山中部,海拔1840米。顶上今有黄山气象站。
⑥矼(ɡānɡ):又作“杠”,即石桥。
⑦宁:即宁国府,治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太平:明为县,隶宁国府,治今安徽黄山市东境、麻河西岸的仙源镇。

【译文】
初六日 天色很晴朗。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筇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其中的石级被积雪覆盖得平平坦坦,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稀疏的树木披满茸茸的雪花,在其中仰视黄山群峰盘根错节,唯独天都峰巍然挺立于群峰之上。往上走数里路,石级越来越险峻,积雪越来越深,那些背阴的地方雪已冻结成冰,坚硬而溜滑,不容脚踩稳。我独自一人前进,拿着竹杖凿冰,挖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以移动后脚。跟从我的人都沿用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各座山峰争奇竞秀,就像是替天都峰作护卫。从这里进去,无论是极陡峭的山,或是高峻的石崖上,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超过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顶上的松树松针很短,盘根错节而枝干弯曲如虬,越是短粗的越是老松,越是矮小的越是怪异,不意这奇山中又有此种奇异的品种呵!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和尚仿佛是从天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都合起掌说:“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因为寻觅粮食勉强走到这里。诸公为什么得以上山来?”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后来,就从天都峰侧面攀援而上,穿过山峰缝隙下山,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几次,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则数十丈,仰面向上度量,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门里积雪更深,凿出冰洞而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海了。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到达平天矼。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从平天矼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大约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就是最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前海的前面,天都、莲花两座山峰最高峻,它南面属于徽州府的歙县,它的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原文】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①,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注释】
①枵(xiāo):空虚。腹甚枵:肚子很饥饿。

【译文】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而上。山路已走了三十里,肚子感到很饥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里。庵里的和尚都坐在石头上面朝南方。主持和尚名叫智空,看见客人饥饿的神色,先用稀饭款待。并且说:“刚出来的太阳太明亮,恐怕以后不是长久的晴天气候。”于是指着一位和尚对我说:“徐公如果有余力,可以先登览光明顶而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晚上在这位禅师处歇宿。”我照他所说的登上光明顶,只见天都、莲花两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和峻峭的山岭,罗列于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光明顶前的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其势就如中断一样,孤独地悬空于山坞中,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根错节地覆盖着。我侧身攀登到巨石上坐着,浔阳叔翁则坐在光明大顶上与我相对,各自夸耀景致的极为优美。

【原文】
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①,即智空所指宿处。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从之。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②。度崖,穿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室,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③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注释】
①狮子林:黄山北部有狮子峰,形如卧地的雄狮,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寺庙称狮子林,后毁,原址在今北海宾馆处。
②接引崖:应即今始信峰。
③壑(hè):山沟。

【译文】
走下光明顶进入庵里,黄粱米饭已做熟了。饭后,向北走,经过一座山岭,在草木茂盛的林莽中徘徊,走进一座庵中,庵名叫狮子林,就是智空所指点的歇宿之处。狮子林的主持和尚霞光,已在庵前等待我了。他指着庵北面的两座山峰说:“徐公可以先行了结这处胜景的游览。”我听从他的话。俯身窥视两山峰的北面,只见峰峦众多、山岭并列,一起耸立着争相显示奇异。顺着两峰往西走,山崖忽然中断,架设木桥将两边连通,上面有一棵松树,可以攀引着越过木桥,即是所谓的接引崖了。过了接引崖。穿过石岩缝隙向上攀登。乱石间连缀的地方很危险,以木料作石梁相架,也可以在其中行走,然而不如坐在岩石上往下窥探,景致更壮丽。走下接引崖,顺小路往东行一里多路,就是石笋矼。石笋矼山脊倾斜连绵,两夹崖壁悬于山坞中,乱峰森罗万象,它西边的一面就是在接引崖上所窥视的地方。石笋矼侧面一山峰突起,上面很多奇石怪松。登上山峰顶,俯瞰山谷中,正好与接引崖对视,峰回山转,顿改前观。

【原文】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译文】
走下山峰,只见夕阳拥围着松树,以为明天的晴朗是可以预卜了,不由得跳跃欢呼着赶回狮子林庵。霞光主持准备好茶水,引导我登上前楼。向西眺望,天边有一缕碧绿色的痕迹。我怀疑是山峰的阴影。霞光和尚说:“山影夜晚看起来很近,这应当是云气。”我一下子沉默无语,知道这是要下雨的预兆了。

【原文】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①甚,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注释】
①腻(nì):凝滞。

【译文】
初七日 四周的山都被雾掩合成一体了。一会儿,庵东北面的雾已经散开,而西南方的雾还很浓腻,如果以庵为分界处,就是很近的狮子峰也在雾中时现时没。早餐后,由接引崖踏着积雪下山。山坞半腰上一座山峰突起,峰上有棵松树挣裂开石头而出,粗大的树干却高不到二尺,向斜面沿伸,弯曲盘结,翠绿的枝叶曲折环绕有三丈多长,树根上上下下穿过石岩,其长度几乎与山峰之高相等。这就是所谓的“扰龙松”了。

【原文】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①,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②。

【注释】
①爽:开朗。
②悚(sǒnɡ):恐惧。

【译文】
攀登游玩了一段时间,看看已走出狮子峰,于是拄着手杖往西走。这座山峰在狮子林庵的西南方,叫案山。走二里路后,登上案山之巅,三面拔地而起峙立山坞中,山下面是森罗万象的峰峦和众多的山岭,从石笋矼、接引崖两处山坞曲折连绵到这里,环绕盘结又形成一处胜景。登高远眺之间,浓雾渐渐轻爽开朗,急忙从石笋矼北面踅转而下,正是昨天在峰顶所看见的阴森道路了。群峰有的很高有的很低,有的巨大有的纤小,有的峭直有的倾斜,行进其中往往擦身穿绕而过。俯仰窥视,辗转回顾,每走一步都产生新奇的感觉;但是山谷深而积雪厚,每走一步都有一种恐惧。

【原文】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①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②,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③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④。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注释】
①窦(dòu):孔穴。
②夷(yí):平坦。
③稽(jī):留止。
④“抵青龙潭”句:黄山北部松谷溪中有五个龙潭,即青龙、乌龙、黄龙、白龙、油龙。五潭颜色各异,深浅不同。松谷庵就在附近。

【译文】
走了五里路,见左边山峰腋部有一孔穴透出光明,称作“天窗”。又前行,山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的形状,则是“僧坐石”了。往下走五里路,道路稍稍平坦,顺着山涧水前行,忽然前面山涧中乱石纵横,路为之阻塞。越过乱石走了很久,见到新崩开的一个缺口,片片石壁似乎就要堕落,才重新找到行路。仰视峰顶,有黄色的一方痕迹,中间绿色的字宛然可辨认,这就叫“天牌”,也叫做“仙人榜”。又前行,到鲤鱼石;再往前行,是白龙池。总计走了十五里路,一座茅庐出现在涧水边,这是松谷庵的旧址。再走五里路,顺着溪水边向东西方向走,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山谷严寒到处积雪,到这里才开始有花香芬芳。抵达青龙潭,这是一泓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比之白龙潭,气势既雄壮,又有突兀的大石,奔流的溪水向潭中乱注,远处近处的群峰环卫着,也是一处优美的景观。回到松谷庵吃晚饭,在松谷庵旧址的茅庐里住宿。我初到松谷庵时,猜测已经是平地,等到这里询问人,说是还必须走下二重山岭,二十里山路后方能够找到平地,到太平县共有三十五里路云云。

【原文】
初八日 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译文】
初八日 准备去寻觅石笋矼的奥秘之境,不料竟然被上天所剥夺。浓雾迷漫山野,抵达狮子林时,风更大,雾也愈加浓厚。我急切想要疾趋炼丹台,于是转向西南方向。走三里路,被浓雾迷失了道路,偶然得见一庵,就进入庵里。大雨下起来,于是只好在此住宿。

【原文】
初九日 逾午少霁。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①朝天”、“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注释】
①秃颅:无发为秃,秃颅即和尚。

【译文】
初九日 过了中午,天气稍稍晴朗。庵里的和尚慈明,很夸奖庵西南一带的山峰岩洞,认为不减石笋矼的险奇,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胜可供游览。我拉着浔阳叔翁踏过乱流来到山谷之中,向北走就是翠微峰等各峰峦,向南走就是炼丹台等各山坞,景致大体上可与狮子峰并驾齐驱,而不能与石笋矼比肩一致了。雨接踵而至,我们急忙返回庵中。

【原文】
初十日 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①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②,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③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注释】
①丹台:即炼丹台,在黄山中部炼丹峰下。峰上有石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即炼丹台,颇宽平,台下有炼丹源,隔谷有晒药岩。
②合沓(tà):重叠。
③稔(rěn):熟悉。

【译文】
初十日 早晨,大雨如注,中午时稍微停了一会儿。拄手杖走二里路,经过飞来峰,这是平天矼西北面的山岭。飞来峰南面的山坞中,山峰壁立陡峭,正好与炼丹台相互环绕。二里路后,抵达炼丹台。向西垂的一座山峰,峰顶很平坦,三面有青翠绿树覆盖的岩壁重重叠叠,前面一座小峰峦突起于山坞中,山坞外则是翠微峰,三海门像脚与腿一般地环卫峙立着。登上峰顶四处眺望了很久,向东南方走一里路,从平天矼下绕出来。大雨重又下起来,急忙走下天门。两旁狭隘得仅有肩宽,崖顶上的飞泉,都是从人头上泼下来。走出天门,高耸的山崖悬空重叠,道路沿着山崖半腰延伸,比之后海一带森严的山峰、陡峭的岩壁,又转变为另一种境地。“海螺石”就在岩崖旁边,宛转的形态非常像只海螺。来的时候忽略了,来不及仔细观察,现在在雨中行走,倒很熟悉它奇异之处,这是询问别人后才知道的。后来去大悲庵,从大悲庵旁又再去另一庵,在悟空上人处宿歇。

【原文】
十一日 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①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②。

【注释】
①兀(wù)兀:高耸特出。
②“黄山之流”句:松谷之水源自黄山往北流,即今凄溪河;焦村之水源自黄山往西流,再折北,即今秧溪河;汤口之流亦往北,即今麻河;汤口西之流明称新安江,今又称西溪;绩溪从绩溪县来,明代称为杨之水,即今练江;岩镇应即今岩寺,在歙县西境。

【译文】
十一日 登上百步云梯。百步云梯的石磴很陡,似乎一直插入了蓝天,爬石磴时脚趾几乎触到脸腮,而且石磴的石条倾斜、中间空隙很大,高凸突兀,似乎在动。先前下山时因积雪掩盖了它的险要,到现在看清了不觉毛骨和心里都一齐恐惧起来。上完百步云梯,随即登上去莲花峰的路;又向下转,由莲花峰侧面前进,就是通向文殊院、莲花洞的路了。因为雨一直不停,于是下山,进温泉院里,再次沐浴。由汤口出来,行二十里路抵达芳村,走十五里抵达东潭,溪水暴涨不能过渡而停下来。黄山的溪流,如松谷溪、焦村溪,都是向北流出太平县;即便向南流的汤口溪,也向北转,流到太平县后再流向长江;唯独汤口西边有条溪流,到芳村而成巨流,向南流去岩镇,到徽州府西北面与绩溪汇合。

【评析】
作者先后两次游黄山,本篇所记是第一次。由于天气不佳,前后十天的行程中,前有冰雪塞道,后有雾雨阻途,给本已十分艰难的黄山之旅更倍加艰巨和危险。但作者仍不减其豪兴,蹑雪循涧,持杖凿冰,踯躅菁莽,雨中攀崖,坚持着游遍了黄山诸景,表现了一个旅游家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黄山风景秀丽,无限风光,云石松泉,秀峦奇峰,令人观赏不尽。而在这种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游览,毕竟难以纵情尽兴。因此本篇主要是对黄山的总体描写,对于每日行踪和具体景观,除了初六、初七两天由于天气较好而游览较为尽兴,文笔也随之较为展开之外,其他部分的描写则大多较为简略。在这些或详或略的描写中,都颇见作者的文字表现功夫。如写远景,“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写温泉,“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写奇松,“平顶短鬣,盘根虬干”;写观感,“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写梯磴,“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等等,都十分精致巧妙,生动传神。而初五、初六日之游中,描写佛寺僧人,“泉光云气,撩绕衣裾”,“磬韵香烟,穿石而出”,“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数语,使云山雾海的黄山更有一番佛国仙乡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