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网(KXUE.com) | 古诗词
《孙膑兵法·十问》全文欣赏
孙膑兵法·十问 作者:孙膑

   本篇用问答形式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各种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击敌方法。本篇共十组问答,除第一组和第十组的位置可以肯定以外,其它各组的前后顺序是整理者编次的。

  十问(1)

  兵问曰:交和而舍(2),粮食均足,人兵敌衡(3),客主(4)两惧。敌人圆阵以胥(5),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6)而佯北,而示之惧。

  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7)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日:击此者,□阵而□(8)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匆令知之。

  此击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9),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10),期其中极(11)。此杀将击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12),慎避广易(13)。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14)。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15)之道也。

  交和而舍,粮食不属(16),人兵不足俧(17),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梁偼(18),诸侯莫之或待(19)。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骀(20),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21),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22),使离其固,以揆其虑(23),施伏设援,击其移庶(24)。此击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25),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村士练兵,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

  此击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1)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和,军队左右垒门。舍,扎营。意谓两军相对,准备交战。

  (3)敌,相当。意谓双方人力和武器相当。

  (4)客指进攻的一方,主指守御的一方。

  (5)胥,等待。

  (6)傅,借为薄,迫近,接触。

  (7)遂,借为队。

  (8)参看《十阵》注(47)

  (9)延而衡,与下文“延阵以衡”同意,指把军阵延长,横着摆开。

  (10)材士,材力之士。练兵,精选的士卒。

  (11)中极,要害。意谓务期攻敌要害。下文“期于中极”与此同意。

  (12)意谓凭据险阻隘塞之地,恃以为固。

  (13)意谓要避开平敞开阔的地形。

  (14)抵,挤,推。意谓把敌人压迫到平坦的地带。

  (15)徒人,步卒。

  (16)属,连续。意谓粮食接济不上。

  (17)俧,疑借为恃。

  (18)理强梁偼,疑当读为“吏强粮接”,吏指军吏。

  (19)待,抵御。意谓其它诸侯国都不能抵御。

  (20)骀(tai台),疑借为担

  (21)以上二句意谓我离敌太远则打不到敌人,离敌过近则无立足之地。

  (22)“攻其所必救”之语见《孙子,虚实》。

  (23)揆(kui葵),揣度。意谓揣度敌人的行动意图。

  (24)庶,众。移庶,移动中的敌众。

  (25)意谓敌人把军队布置成簸箕形的阵势。

  [ 原文]兵问曰:交和而舍,粮食均足,人兵敌衡,客主两惧。敌人圆阵以胥,因以为固,击[ 之奈何?曰] :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佯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其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遂俱傅。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曰:击此者,□阵而□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此击方之道也。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二者[□□□□□] 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此杀将击衡之道也。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道也。交和而舍,粮食不属,人兵不足俧,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粮瞍,诸侯莫之或待。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骀,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此击保固之道也。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良,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材士练兵,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此击箕之道也。

  [ 译文]兵家问道:“两军对垒,双方粮食都很充足,兵员人数和武器也相当,双方彼此都畏惧对方。这时,敌军布下圆阵固守待战,怎么攻击敌军呢?”孙膑道:“攻击这样的敌军,可以把本方军兵分成四五路,有的军兵与敌军稍一接触就假装败逃,装出十分畏惧敌军的样子。敌军见我军畏惧,就会毫无顾忌地分兵追击我军。我军就可以乘放军乱而毁掉其坚固的阵地,随即驱动战车,擂响战鼓,五路军兵齐发,全军协同攻击敌军了。这就是击破敌军圆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方很富,我方很穷,敌军兵多,我军兵少,敌强我弱,敌军用方阵向我方进攻,我军该如何抗击敌军呢?”孙膑说:“抗击这样的敌军,..使集中的敌军分散,一接触就假装败逃,然后伺机从后面攻击敌军,但要注意不让敌军事先察觉。这就是攻破敌军方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人数既多又强,勇猛、敏捷,并且列成锐阵准备与我军交战,该如何抗击这样的敌军?”孙膑说:“抗击这样的敌军,要把本方的军队分成三部分,以便调动、分散敌军。用本方一部分军兵与敌军周旋抗衡,阻滞敌军;第二部分军兵..从而造成敌军将领恐惧,士兵惶惑,上下混乱,敌军必将全军大败。这就是击破敌军锐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人数多而且强大,布成阵势与我军交战,我军也列阵等待,但我军兵力太少,无法抗击敌军,该怎么办呢?”孙膑说:“抗击这样的敌军,要把本方军队分成三部分,并且要特别选出一部分精兵组成敢死队。用三部分中的两路军兵列成阵势,张开两翼,再用精兵组成的敢死队攻击敌军中枢,务求一击必中。这就是击杀敌军统兵将领,击破敌军攻击阵势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我军人数多,但战车、骑兵少,敌军战车和骑兵是我军的10 倍,该怎么与敌军交战呢?”孙膑说:“和这样的敌军交战,要占据险要地形,利用狭长的隘口,千万要避开开阔平坦的地带,因为开阔平坦地带有利于战车冲击,而险要隘口有利于步兵作战。这就是打败战车敌军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我军战车和骑乓多,但步兵少,而敌军步兵多,是我军的10 倍,该如何与敌军作战呢?”孙膑说:“和这样的敌军交战,千万要避开险阻地带,想方设法把敌军引到平坦开阔地带去决战。敌军步兵虽是我军10 倍,但开阔平坦地区便于我军战车和骑兵冲击,这样就可将敌军全部击败了。这就是打败放军步兵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我军粮食不足,人员和兵器又补给不上,而且是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去攻击敌军,而敌军兵力又是我军的10 倍,该怎样对敌作战呢?”孙膑说:“对这样的敌军作战,..(原文残缺)”“两军对垒时,敌军将领勇猛无畏,敌军兵多而强,阵地十分坚固,全军将士都很勇敢,没有后顾之忧。敌军将领威武,士兵勇敢善战,后方人员强干,粮食供应充足,诸候中无人敢与之争锋。该怎么与这样的敌军抗争呢?”孙膑说:“和这样的敌军抗争,可以公开宣布不敢与其抗争,明白显示出没有能力与其抗争,装出完全对其屈服的样子,从而使我军产生骄傲情绪,松懈斗志,要让敌军看不出我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趁敌军懈怠和疑虑之际,对敌军发动攻击。敌军虽然又富又勇敢,但全军离开营地,行军迁移,前后不能相互照应,这时,我军可以趁机拦腰截击敌军,很容易将其打败。这就是打败强敌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凭借山地险要地形据守,阻止我军前进,我军如离敌军远就无法接触敌军,离敌军近了又没有依托之地,该怎样与这样的敌军交战呢?”孙膑说:“与这样的敌军交战,..要攻击敌军必定要救援的地方,从而牵敌军离开其坚固的阵地,并预先算计好敌军的计划,部署好伏兵和援军,在敌军移动时对其发动攻击。这就是攻击据险固守的敌军的办法。”“两军对垒时,敌军和我军列阵相对,敌人摆出箕形阵势。估计敌军的意图,是想让我军落入其包围而使我全军覆没。该怎样与敌军对抗呢?”孙膑说:“对抗这样的敌军,要像口渴的人不喝水,饥饿的人不吃饭一样,不受敌军引诱,不中敌军圈套。用本方三分之二的兵力,去攻击敌军的中枢要害,待敌军..之时,派出精兵去攻击敌阵两翼。..敌军必然全军大败。

  这就是攻破敌军簸箕阵的办法。”

  [ 解析]《十问》和上一篇《十阵》有共同之处:都是临敌用兵的战术总汇,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十阵》集中讲述如何运用兵阵去破敌取胜,而《十问》则是讲述在两军对垒的各种情势下,如何用兵取胜的战术战法。《十问》一文非常细致具体他讲述了在各种情况下用兵破敌的战术原则和具体办法,比如讲“敌强我弱”,一般文章也就是从双方兵力对比和战斗力强弱对比而言,而这篇文章却又把“敌强我弱”具体划分为十种情况,提出十个怎么办,而且除第七种因竹简残缺,不知原文外,其余九种情况都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足供统兵将领临敌用兵参考。对敌我情势,用兵战术对策作出如此细致、具体、有效、可行的讲述,在古代兵法家中很难找出第二人了。所以说,这篇文章是临敌用兵的战术总汇。孙膑讲述的战术对策,不仅细致具体. 而且对实战很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可以用几个战例来加以印证。在对秦征战中,楚军的统兵将领项梁因骄傲松懈,被秦国大将章邯在一天夜里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杀死,楚军遭了一场大败。后来,楚怀王悬赏:“谁先打进关里,就封谁为王。”项羽抢先说:“秦军杀了我叔父,这是不共戴天的大仇,我非报不可!大王请派我去!”刘邦接着说:“我也愿去。”楚怀王让他们二人各自领兵,分路进军。当时正有赵国使者向楚怀王求救:“章邯30 万大军围着我国矩鹿己快一个月了。要是大王不去救,赵地的老百姓必定遭到屠杀。请大王可怜吧!”项羽正要为叔父项梁报仇,当即表示愿领兵去救赵,向章邯报仇。楚怀王认为项羽年轻,不放心他单独领兵前去,便让宋义统兵,项羽为副将。楚军到达安阳后。宋义就不敢再前进了,他畏惧秦军势大。项羽再三请求,宋义就是不同意。甚至下了一道命令:“上下将士,尽管像老虎那样勇猛,像豺狠那样凶狠,如果不服从我的命令,都得砍头!”宋义不让进军,整天在军帐中喝酒玩乐,不但气坏了项羽,也引起众楚军将士不满,纷纷请求项羽去对宋义说。项羽又一次去见宋义,从形势大义去说服宋义进军,而宋义却拍着桌子训斥项羽:“你反了?你怎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再也不能容忍,拔出宝剑,砍下宋义人头,提着人头出帐对士兵们说:“宋义私通齐国,背叛大王,我奉大王密令,已将他处死了!”众将士不明真象,又本来就不满宋义,便拥护项羽任统兵将领——代理上将军。项羽随后派人去向楚王报告,楚怀王也只好承认既成事实,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兵权在握,立即派英布和蒲将军两员勇将带领两万军兵,渡过漳河,向秦军阵地前进,章邯派出两员大将领乓拦阻,被英布和蒲将军打得大败而逃。项羽随后带领大军渡过漳河。过河之后,项羽下令,每人只带三天干粮,把行军所带的锅全部砸烂,把渡河的船只全部凿沉,全军轻装疾进。他对众将士说:“国家兴亡,在此一举!咱们这次打仗,只准进,不许退,三天里一定要把秦兵打败!咱们死也不能回头!大家同意不同意?”众将士高举拳头,齐声高呼:“同意!同意!死也不回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壮举。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带兵去断秦军的粮道,他自统大军继续向钜鹿前进。秦军大将王离见楚军渡河后背水扎营,认为楚军不懂兵法,没把项羽看在眼里,只带了一支军马去迎战,结果碰上了正在前进的楚军,一交锋就吃了败仗,逃了回去,章邯正商议对付楚军办法,一听败回的王离说项羽厉害,便分兵九路迎敌。章邯本来想以他亲自带领的一路诱项羽进入秦军的包围之中,结果却被项羽带领八千子弟兵。以压倒秦军的气概和勇猛,把章邯带的一路秦军打得大败而逃,反倒把其他几路秦军冲乱了。章邯自己也弃军逃到钜鹿南面的大营里去了。项羽舞动画戟,催动乌骓马,带头勇猛冲杀秦军,众楚军全都英勇拼杀,秦军的第二路、第三路、第四路,哪里还能抵挡得住!楚军势如破竹,二天打了九个大胜仗,打败了秦军九路大军,不但解了钜鹿之围,还让前来救赵却又畏惧秦军的齐、燕等各军将领畏服,恭推项羽为“诸候上将军”,表示“情愿听从上将军的指挥”。项羽果断地拿过兵权,“破釜沉舟”,敢打敢拼,身先士卒,神勇破敌,这正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所在。李世民是历代帝王中杰出的军事家,当年他御驾亲征高丽时,进军到辽东半岛,唐军连胜数仗,又进围安市。高丽派出高延寿、高惠真率兵15 万,前来救援。这时,太宗李世民对众将分析敌情说:“高延寿领兵直前,把几座城连起来作为堡垒,储足粮草,凭险据守,同时派兵抢夺我军牛马,困住我军,这是他们的上策;如不实行上策,而把安市城内的兵士和百姓全部迁走,乘黑夜全军退走,仍然不失为中策;如果他们不自量力,要和我军一决雌雄,这便是下策了。我料定他必定采用下策。你们等着看吧,高延寿必定被我活捉!”太宗话还没悦完,己有探马来报,高延寿领兵前来,离城只有40 里了。太宗高兴地说:“我早就料定他会如此,但还担心他在中途停留,不肯早来送死,现在要设法引诱他快点来,才好歼灭他。”便召来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命其带领一千突厥骑兵,前去诱敌,只准败,不准胜。阿史那社尔领兵前去,走了30 余里便与敌军相遇。敌军见唐军人少,便奋勇向前。阿史那社尔上前交锋,打了几个回合,便假装战败逃走。高延寿不知是计,笑着对高惠真说道:“人人都说唐兵强盛,哪知竟是这般没用,真是有名无实!”便毫无顾忌地催促大军快速前进,直到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布阵。太宗正带领数百人马,在高处了望,远远看见高丽兵到了,便回到大营,命令李世勣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五千人,在西岭列阵。命令长孙无忌带领一万精兵,从山北面经过狭谷,冲击敌后。而太宗自己则带领步兵和骑兵四千人,偃旗息鼓,悄悄登上北山,并和几支军队约定:一听见鼓声,各军一齐出击,倾尽全力攻击敌军。太宗领兵到达北山,望见李世勣在西岭列好阵,和敌阵对垒,两军都跃跃欲试,很快就要交锋。忽见敌军阵后尘沙飞起,太宗料想是长孙无忌己抄到敌后,这时,太宗命令随从击鼓吹号,把唐军的旗帜高高举起。众唐军见了信号,齐声呐喊,冲向敌阵。高延寿和高惠真起初还自恃兵多势旺,不慌不忙,打算分兵抵敌。突然有一员身穿白袍的唐将,高声呼喊,勇猛地冲锋陷阵,手中一支方天画戟,盘旋飞舞,只见戟影,不见人身,一片白光,像狂飚一般卷向高丽阵中,所到之处,高丽兵将纷纷倒下。众唐军将士紧跟白袍将军,杀入敌阵,高丽兵顿时阵脚大乱,片刻之间,已逃得无影无踪,谁还去听高延寿、高惠真指挥。高丽15 万大军就这样被打得溃不成军,被杀死二万余人。二高收拾残兵想要固守,又被围攻,并被唐军破坏桥梁,断了退路。二高无奈,只好投降了唐朝。那位首立奇功的白袍将军便是被传为神人的薛仁贵。太宗亲自召见,大加嘉勉赏赐。这也是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在高丽兵来说,放弃险要阵地盲目决战,这是弃长就短,实为不智。临阵又骄傲轻敌,中了诱敌计,被唐军三路攻击,再加上临战慌乱,士无斗志,失败就不足为怪了,而唐太宗料敌如神,诱敌成功,分三路攻击,出敌不意,给予突然痛击,再加上薛仁贵神勇,众唐军将士勇猛,所以一击全胜。高丽统兵将领犯了兵家大忌,而唐太宗用兵巧妙,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十面埋伏”是历史上又一脍炙人口的战例。袁绍在官渡大战中一败涂地,回到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好在不久他的儿子袁熙、袁谭和外甥高于带来幽州、青州和并州兵共计16 万,援助冀州。袁绍重整四州兵力,尚有二三十万人马。袁绍进兵仓亭,与曹操再决雌雄。双方接战,袁绍的三儿子射死曹军将领吏涣,两军一场混战,各有损失,各自鸣金收兵。回寨之后,程昱献了一条“十面埋伏”的计策,曹操照计部署兵力。他把军兵分为左右各五队,左面: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面:一队曹洪,二队张,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第二天,10 队人马先出发,分左右埋伏好。到半夜时分,曹操命许褚假装劫袁军营寨。袁绍五寨人马一齐起来,许褚领军便退。袁绍领兵赶来,喊声不绝,到了天亮,赶到河上。曹军已没有退路,曹操便大声对众将士说:“前面已没有退路,诸军还不拼死作战吗?”众军转过身来,奋力向前。许褚飞马上前,力斩数十名袁军将领。袁军顿时大乱,袁绍急忙退兵,曹军在后面紧紧追赶。袁军正退,一声鼓响,左边夏侯渊,右边高览,两军冲出。袁绍集中三子一甥,拼死冲开一条血路,奔逃而去。刚走不到10 里,左边乐进,右边于禁杀出,只杀得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再走不到几里。左边李典,右边徐晃,又截杀一阵。袁家父子吓得丧魂失魄,好不容易奔入旧寨,命令做饭,刚准备进餐,左边张辽,右边张又来冲寨。袁绍慌忙上马,直奔仓亭。袁军人困马乏,又饥又渴,正想休息,曹操大军又随后赶来。袁绍只得再逃。正走之间,右边曹洪,左边夏侯惇挡住去路。袁绍大呼:“如不决一死战,我们必定被擒!”众人奋起余力冲锋,才算脱出重围。袁熙和高干都负了箭伤,军马也快死光了。袁绍抱着三个儿子,痛哭一场,昏倒过去。众人急救,袁绍口吐鲜血不止,叹道:“我经历战斗数十场,没想到今天如此狼狈!这是老天爷要灭我啊!”袁绍只好命大儿子袁谭、二儿子袁熙和外甥高于各回本州,整顿人马,准备调用;自己带领三儿子袁尚等人退回冀州养病,命袁尚、审配和逢纪暂管军事。曹操在仓亭之战大胜袁绍,关键在于按程昱的建议,战术运用成功。他利用袁绍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诱敌计运用成功,很容易就把袁绍全军引入了伏击圈;他又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理,激起曹军众将士拼死决战的勇气,并发挥许褚英勇善战的长处,一举压垮敌军,震慑敌兵,迫使敌军进入圈套。然后用十面埋伏,五次截杀,使得袁绍全军损失殆尽,再也无法重整军威,为彻底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在五次截杀中,第四次截杀尤为神妙,利用敌军疲惫不堪,回寨休息而放松之机,再次给予打击,出其不意,不但迫使敌军不能吃饭、休整,而且使其失去营寨依托,无法防御。这“十面埋伏”从构思、部署到实施都很精彩,堪称战术运用的一个典范。以上“破釜沉舟”、“李世民安市破高丽”、“十面埋伏”都是综合运用战术成功的战例。当然,对项羽、李世民、曹操来说是成功,而对章邯、高延寿、袁绍来说则是失败。三个战例中涉及到的战术原理,使用方法,许多领兵将领都知道,但运用起来却大不一样,这大概就是杰出的军事家和莽撞的武夫的区别吧!杰出的军事家能纵观全局,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但善于调整和使用自己的军队,而且能调动敌军就范,乖乖地进入自己的圈套就歼。而莽撞的武夫则只知己不知彼,注重一点不及其余,一厢情愿,所以军情发展总是出乎他们意外,而又不能临敌应变,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章邯只知自己兵多将广,以为自己九路大军万无一失,就是没想到项羽“破釜沉舟”,带领敢死军兵那么猛烈地杀来,结果是诱敌不成,反而一败涂地。高延寿只知自己兵多,不知唐军将勇势强,轻易就上了诱敌计。袁绍只想着报仇雪耻,轻易出动全军,毫无其他防御措施,结果连连挨打,差点丢了老命。从这三个战例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孙膑述说的战术原理和运用方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在实战中,却要按照当时的情况,灵活运用,绝不能生搬硬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确为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