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本篇以《害战》为题,取义于“要害”,其要旨在阐述防御作战中如何利用险隘要害阻 击敌人进攻的问题。它认为,对于向我进攻、袭扰的敌人,可于险隘之处预设伏兵,或在要 害之处筑垒设障,如此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了。本篇引自《孙子兵法》的“能使敌人不得至 者,害之也”句,意思是,能够使敌人无法达到其预定目标的,是我采取有效办法妨害它的 缘故。实践经验表明,妨害敌人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凭据天然险隘或人 工垒障以阻截敌人进犯,这在古代战争中,往往是为防御一方所常采用的妨害敌人的有效办 法之一。唐代将领张仁愿在对东突厥的防御作战中,积极构筑三受降城以防突厥进犯所取得 的明显成效,便是利用筑垒设障达成防御目的的成功事例。 唐中宗时期,据有漠南地区的东突厥,屡从河套地区南下袭扰,严重威胁唐朝北部边境 安全。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御史大夫张仁愿奉诏率军北进,乘东突厥全力西击突骑 施,其内部十分空虚之机,一举夺取了漠南地区。为了巩固既得胜利和消除突厥南下袭扰之 患,张仁愿力排尚书右仆射唐休璟的阻挠,奏请中宗批准,于丰州(治九原,今内蒙古五原 南)地区的黄河之北修筑了三座城垒,号称“三受降城”;又于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火台一 千八百个,从而形成了一道东西八百余里的,依恃黄河、“首尾相应”(见《旧唐书·张仁 愿传》,下同)的,能够阻绝突厥“南寇之路”的防御屏障。这不但巩固了唐朝北部边防, 而且减少了数万边防镇兵和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这说明了筑垒设障在防御作战中是有重要 作用的。
【译文】
大凡在敌我双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况下,如果敌人进犯我边界,袭扰我边民时,可在边 界要害之处埋设伏兵,或者构筑障碍要塞用以拦截敌人。这样,敌人必定不敢轻率来犯。诚 如兵法所说:“能使敌人无法达到其预定目标的,是我设置重重障碍妨害它的缘故。” 唐朝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突厥军打败,唐中宗因此 下诏任命张仁愿兼任御史大夫而前去接替沙吒忠义的防务。张仁愿抵达任所时,突厥兵已经 退走,于是他便率军跟踪追击,乘夜偷袭敌营,击败了突厥军。在此之前,唐朝朔方军与突 厥是以黄河为分界的。黄河北岸有个拂云祠,突厥首领每次率兵南下侵犯边界,必定先到该 祠祷告以求神灵保佑,然后再引兵渡过黄河南下。张仁愿刚来这里时,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 领全军西向进攻突骑施,仁愿奏请中宗批准其率兵乘突厥内部空虚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区, 并于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断敌人南犯的进军道路。但此请求却遭到 了尚书右仆射唐休璟的反对,他认为:“自两汉以来,国家在这个地区都是以北守黄河为 限,如今却要筑城于敌人腹地之中,最终结果还是为敌人所占有。”为此,张仁愿一再上表 申述自己的请求,唐中宗最后终于批准了他筑城的请求。仁愿还上表请求准许其把服役期满 即将返乡的士兵留下帮助筑城。当时有咸阳籍镇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愿派人抓回后全部杀 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自此以后,参加筑城的人都很卖力,仅用六十天就将三 座城垒修好了:以拂云祠处的筑城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镇;西受降城向南直通灵武 镇;东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镇。三座城间各相距四百余里,其北面是大沙漠,这样为国家拓 宽疆土三百里远。同时,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火了望台一千八百个。从此以后,突厥人 再也不敢越过阴山放牧,朔方地区不再有敌人侵扰了。每年可节省上亿的军费开支,缩减边 镇兵数万人。
【原文】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 敌必不敢轻来。法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①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吁忠义②为突厥③所败,诏张仁愿④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 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 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时默啜⑤悉兵西击突骑施⑥,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 ⑦,〔于〕河北筑三受降城⑧,绝虏南寇路。唐休璟⑨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河,今筑 城虏腹中,终为〔贼虏〕所有。”仁愿固请,中宗许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其功。时咸阳 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以拂云为中城, 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 里远。又于牛头朝那山⑩北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岁省费 亿计,减镇兵数万。⑾
【注释】
①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沙吒忠义:唐中宗时少数民族将领。
③突厥:指东突厥。
④张仁愿:唐代将领。华州下邽(今陕西华县西北)人。初为洛州长史,后为朔方军大 总管。因其对突厥作战有功,官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
⑤默啜:亦作“墨啜”。东突厥可汗,亦即阿波干可汗,名环。自唐武后至玄宗间,屡 扰边境,四出扩张,拓地万余里,有兵四十万,成为颉利可汗之后最强盛的时代。
⑥突骑施:马本及诸本皆作“突厥”,不确,今据史校改。突骑施,古族名,原属西突 厥,唐武后时逐渐强大,建政权于碎叶川(位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之楚河流域),统治地区 至伊丽水(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⑦漠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汉南”,今据史校改。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 区,自汉代后称之为“漠南”,亦作“幕南”,今属我国内蒙古地区。
⑧三受降城:即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东城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中城位于今内 藏古包头西之黄河北岸;西城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南之黄河北。
⑨唐休璟:唐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唐中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 下三品,封宋国公。
⑩牛头朝那山:马本及诸本皆误作“牛头庙那山”,今据史校改。 该山位于今内蒙古固阳东。
⑾本篇史例出自《新唐书·张仁愿传》,又见于《旧唐书·张仁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