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公元 后32~92年)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诵读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就读,所学无长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贯通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遂送至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至汉章帝建初七年(82)成《汉书》。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后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诗文作品欣赏
- 幽通赋
- 封燕然山铭
- 汉书·班固年谱简编
- 汉书·《汉书》后记
- 汉书·《汉书》主要人名检索
- 汉书·古今地名对照表
- 汉书·汉书叙例
- 汉书·班彪列传下 子固
- 汉书·叙传第七十下
- 汉书·叙传第七十上
-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 汉书·元后传第六十八
-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下
-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
- 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
- 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 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
- 汉书·佞幸传第六十三
- 汉书·游侠传第六十二
- 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
- 汉书·酷吏传第六十
- 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
- 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
- 汉书·扬雄传第五十七下
- 汉书·扬雄传第五十七上
- 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
- 汉书·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
- 汉书·翟方进传第五十四
- 汉书·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
- 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 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 汉书·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 汉书·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 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 汉书·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 汉书·韦贤传第四十三
-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
-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
- 汉书·霍光金日传第三十八
-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
- 汉书·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 汉书·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 汉书·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 汉书·杜周传第三十
- 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 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 汉书·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
- 汉书·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
- 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 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
- 汉书·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 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
- 汉书·张冯汲郑传第二十
- 汉书·爱盎晁错传第十九
- 汉书·贾谊传第十八
- 汉书·文三王传第十七
- 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
-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
- 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
- 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 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
- 汉书·萧何曹参传第九
- 汉书·高五王传第八
-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 汉书·楚元王传第六
- 汉书·荆燕吴传第五
-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 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
- 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
- 汉书·艺文志第十
- 汉书·沟血志第九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中
-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
- 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 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 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 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 汉书·五行志第七上
- 汉书·天文志第六
- 汉书·郊祀志第五上
- 汉书·食货志第四下
-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
- 汉书·刑法志第三
- 汉书·礼乐志第二
- 汉书·律历志第一下
- 汉书·律历志第一上
- 汉书·古今人表第八
-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下
- 汉书·王子侯表第三上
-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 汉书·平帝纪第十二
- 汉书·哀帝纪第十一
- 汉书·成帝纪第十
- 汉书·昭帝纪第七
- 汉书·宣帝纪第八
- 汉书·元帝纪第九
- 汉书·武帝纪第六
- 汉书·景帝纪第五
- 汉书·文帝纪第四
- 汉书·高后纪第三
- 汉书·惠帝纪第二
- 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 汉书·高帝纪第一上
- 苏武传
- 霍光传(节选)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 高帝求贤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