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
毋庸讳言,李贺的诗也有不少缺点。一方面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杜牧含蓄地说:“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还自会稽歌》,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钱钟书评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2]《谈艺录》另一方面由于李贺仕进无路,体弱多病,尽管是一个青年诗人,术特色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同时他的诗中也流露出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贬李者说是“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甚至认为是“诗之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王世贞用一个“过”字来简要概括长吉诗,还是很有道理的。
【重要笺注】
1.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2.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
3.《新唐书 文艺志》(其中记载李贺诗集有五卷本,较之“小李杜”的记载多出了一卷,为外卷)
4.北宋五卷本《李贺歌诗编》
5.南宋本《李长吉文集》
(主要有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其中,前三本都是四卷二百一十九首,而后两本除有四卷本的二百一十九首以外,还多出了一个外集)
6. 南宋 吴正子《李长吉诗笺注》(这是现存的李贺诗歌的最早注释本,其中的内容有题解、校勘、注释、笺疏四个部分,吴氏还详细论证了鲍钦止本、宣城本、京师本、会稽姚氏本等五种刻本的流变与特点)
7.《四库全书》中将刘辰翁评与吴正子评合为一本,题名为《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四库馆臣评此二书为:“正子此注,但略疏典故所出,而不一一穿凿其说,犹胜诸家之淆乱。辰翁论诗以幽隽为宗,逗后来竟陵弊体。所评杜诗,每舍其大而求其细。王士禛顾极称之。好恶之偏,殆不可解。惟评贺诗,其宗派见解,乃颇相近,故所得较多。”
8.明代 徐渭 董懋策 评注的《唐李长吉诗集》
9.明代 曾益 注释的《昌谷集》
10.明代 余光解 《昌谷诗集》
11.明代 黄淳耀 评注的《李长吉集》
12.明清之际 由姚佺笺注,邱象升等六人辨注、孙之蔚等七人评注的《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
13.清代 姚文燮 注《昌谷集注》
14.清代 刘嗣奇 辑评之《李长吉诗删注》
15.清代 李汝栋 选注《昌谷集注》
16.清代 王琦 笺注之《李长吉诗汇解》(此作为李贺诗歌评点集大成者,分为校注、汇解两大部分,录诗分卷,均依吴正子的注本。明清以来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四卷并外集共收诗二百四十一首,又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静女春曙曲》和《少年乐》,故而凡二百四十三首,为李贺集各种旧注本中存诗最多者)
17.清代 吴汝纶 评注之《李长吉诗评注》
18.清代 方世举 批点之《李长吉诗集批注》(方世举的评点也值得一读,所评点的长吉诗,过寻于姚佺等人笺注《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凡评诗一百九十首,有总批数则,批语中特以“以长吉之近律者与律同为标明”)
19.清代 黎简 评点黄淳耀评本之《李长吉集》
20.清代 陈本礼 注《协律钩玄》
21.清代 李裕 辩注《昌谷集辩注》
22.叶葱奇 疏注之《李贺诗集》(此作十分重要,与南宋吴正子的《李长吉诗笺注》,清代王琦的《李长吉诗汇解》为三座里程碑)
23.李衍 笺注之《李贺诗校笺证异》
24.刘斯翰 选注之《李贺诗选》
25.吴企明、尤振中先析之《李贺诗选析》
26.杨抱朴 《诗鬼之诗》
27.傅经顺 主编之《李贺诗歌赏析集》
28.朱自清《李贺年谱》及《补记》
【传世精品】
《高轩过》
《梦天》
《雁门太守行》
《致酒行》
《李凭箜篌引》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秦王饮酒》
《老夫采玉歌》
《野歌》
《苦昼短》
《马诗二十三首》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感讽五首》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罗浮山人与葛篇》
《天上谣》
《浩歌》
《秋来》
《苏小小墓》
- 卷三百九十四·李贺的诗
- 卷三百九十三·李贺的诗
- 卷三百九十二·李贺的诗
- 卷三百九十一·李贺的诗
- 李贺的诗
- 秋来
-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 南山田中行
- 梦天
- 雁门太守行
- 马诗·大漠沙如雪
- 马诗
- 艾如张
- 安乐宫
- 巴童答
- 白虎行
- 北中寒
- 贝宫夫人
-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国
- 残丝曲
-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 昌谷读书示巴童
- 昌谷诗(五月二十七日作)
- 长歌续短歌
- 长平箭头歌
- 嘲雪
- 崇义里滞雨
- 酬答二首
- 出城
-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 春坊正字剑子歌
- 春归昌谷
- 春怀引
- 春昼
- 答赠
- 大堤曲_妾家住横塘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 代崔家送客
- 帝子歌
- 钓鱼诗
- 房中思
- 冯小怜
- 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 拂舞歌辞
- 感春_日暖自萧条
- 感讽六首
- 感讽五首
- 高平县东私路
- 高轩过(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 公莫舞歌
- 公无出门
- 宫娃歌
- 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
- 古悠悠行
- 官不来,题皇甫湜先辈厅
- 官街鼓
- 贵公子夜阑曲
- 贵主征行乐
- 过华清宫_春月夜啼鸦
- 汉唐姬饮酒歌
- 浩歌_南风吹山作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八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六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七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闰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二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一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
-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
- 河阳歌
- 后园凿井歌
- 胡蝶飞
- 湖中曲
- 花游曲
- 画角东城
- 还自会稽歌
- 黄家洞
- 黄头郎
- 贾公闾贵婿曲
- 假龙吟歌
- 江楼曲
- 江南弄_江中绿雾起
- 将发
- 将进酒_琉璃钟,琥
- 金铜仙人辞汉歌
- 京城
- 经沙苑
- 静女春曙曲
-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 句_不见山巅树
- 开愁歌(华下作)
- 客游
- 箜篌引(又曰公无渡河)
- 苦篁调啸引
- 苦昼短
- 昆仑使者
-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
- 兰香神女庙(三月中作)
- 老夫采玉歌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艾如张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将进酒_琉璃钟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上之回_上之回
-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_碧丛丛
- 李夫人歌
- 李凭箜篌引
- 梁公子
- 梁台古愁
- 龙夜吟
- 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 吕将军歌
- 绿水词
- 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
- 罗浮山父与葛篇
- 洛姝真珠
- 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 马诗二十三首
- 美人梳头歌
- 猛虎行(四言)
-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 摩多楼子
- 莫愁曲
- 莫种树
- 牡丹种曲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 南园_方领蕙带折
- 南园十三首
- 难忘曲
- 恼公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唐·李贺·李凭
- 平城下
- 屏风曲
- 七夕_别浦今朝暗
-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 秦宫诗
- 秦王饮酒
-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渌水辞
- 琴曲歌辞·湘妃_筠竹千年老不死
- 琴曲歌辞·走马引
-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 染丝上春机
-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湜新尉陆浑)
- 日出行
- 荣华乐(一作东洛梁家谣)
- 塞下曲_胡角引北风
- 三月过行宫
- 沙路曲
- 伤心行
- 上云乐_飞香走红满
- 上之回_上之回,大
- 少年乐
- 申胡子觱篥歌
- 神仙曲
- 神弦
- 神弦别曲
- 神弦曲
- 石城晓
- 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 示弟
- 蜀国弦
- 送秦光禄北征
- 送沈亚之歌
-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 苏小小墓_幽兰露,如
- 唐儿歌(杜豳公之子)
- 堂堂
- 塘上行
- 题归梦
- 题赵生壁
- 天上谣
- 听颖师琴歌
-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 铜驼悲
- 王濬墓下作
-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
- 巫山高_碧丛丛,高
- 五粒小松歌
- 舞曲歌辞·拂舞辞
- 舞曲歌辞·公莫舞歌
- 舞曲歌辞·章和二年中(鼙舞曲)
- 溪晚凉
- 仙人
- 相和歌辞·安乐宫
- 相和歌辞·大堤曲_妾家住横塘
- 相和歌辞·江南弄_江中绿雾起凉波
- 相和歌辞·江南曲_汀洲白蘋草
- 相和歌辞·箜篌引
- 相和歌辞·莫愁曲
- 相和歌辞·难忘曲
- 相和歌辞·日出行_白日下昆仑
- 相和歌辞·上云乐_飞香走红满天春
- 相和歌辞·神弦别曲
- 相和歌辞·神弦曲
- 相和歌辞·塘上行
-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 相劝酒
- 湘妃_筠竹千年老
-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嘲谢复继四首
- 新夏歌
- 休洗红
- 许公子郑姬歌(郑园中请贺作)
-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 谣俗
- 瑶华乐
- 野歌
- 夜来乐
- 夜饮朝眠曲
- 夜坐吟_踏踏马蹄谁
- 咏怀二首_长卿怀茂陵
- 有所思_去年陌上歌
- 月漉漉篇
- 杂歌谣辞·李夫人歌_紫皇宫殿重重开
- 杂歌谣辞·苏小小歌
- 杂歌谣辞·邺城童子谣
- 杂曲歌辞·浩歌
- 杂曲歌辞·摩多楼子
- 杂曲歌辞·少年乐
- 杂曲歌辞·神仙曲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八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二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九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六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七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闰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三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二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十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四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五月
-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
- 赠陈商
- 章和二年中
- 啁少年
- 致酒行
- 竹_入水文光动
- 追赋画江潭苑四首
- 追和何、谢铜雀妓
- 追和柳恽
- 自昌谷到洛后门
- 走马引